第九十三章 劉封的苦衷[第1頁/共3頁]
趙累道:“上庸救兵不至,必是劉封、孟達見曹操、孫權兩家勢大,按兵不動之故。現在之計,隻能棄此孤城,奔入西川,求主公複興雄師,以圖規複了!”
劉封屏退擺佈,對孟達道:“叔父被困,如之何如?”
劉封聽孟達之言,頓覺有理,當下立即按下親身帶兵去救關羽的動機,與孟達細商謄寫呈給劉備手劄內容,召見廖化時竟就以上庸初定、不能分兵、要穩守入荊通道為由讓廖化帶此手劄去漢中求援。
關羽自知除此更無他法,便要采取,命人拿來從北門往上庸方向輿圖。哪知忽從末位角落傳來一言:“此言不成!呂蒙圍三闕一,非是要放君侯一條活路,君侯若從北門輕出,必中呂蒙伏兵之計也!”
孟達笑道:“某聞主公自漢中為王後欲立後嗣,問於孔明,孔明以此為家事教問關、張,當年關羽兵圍樊城尚自對勁,因將軍不奉令出兵樊城助其破曹而心胸不滿,複書言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建立,更勸漢中王遠置將軍於上庸山城之地,以絕後患,此事大家皆知,將軍豈反不知?”
且不說在麥城墮入絕境的關羽如何應對呂蒙的重重包抄,先說廖化受命先到上庸求援。
王甫哭告:“本日之事,雖子牙孫子複活,亦無計可施!”
一想到這兒,在上庸太守和保全氣力二者之間,孟達還是挑選了保全氣力。當下便收斂了笑容,裝做一副設身處地為劉封運營的模樣勸道:“此地離麥城數百裡,曹操又有雄師屯於襄陽,將軍隻帶五千人,如同抱薪救火,恐未到麥城便會墮入曹軍重圍。將軍能夠上庸初定,未可輕離為由,側重誇大保住此地為入荊通道更抓緊急,修書一封叫廖化帶去漢中麵呈漢中王。待漢中王大兵至此,將軍再求為前鋒得救,豈不更美?若將軍輕出,上庸有失,漢中王欲救荊州而不成得,豈不更加大罪?”何況關將軍此時雖困於麥城,但其早前還總領三萬雄師兵圍樊城,縱是回奪江陵稍有倒黴,退到麥城不過有依城待援的設法,就算奪不回江陵,麥城雖小,以其兵力必能久守至漢中王兵至。如若上庸因將軍輕出而失,曹操依此地與漢中王相持,則麥城救兵有望,將軍身陷重圍,纔是自陷絕境也!”
此時上庸初附,諸城雖有兵兩萬五千餘人,然此中劉封所部之兵不過五千,孟達所部萬人,其他萬人皆原屬曹操的申耽兄弟降軍。劉封深知關羽與劉備交誼,知其有難,故意互助,卻也不得不爭奪孟達的附議,隻能對廖化說道:“將軍一起辛苦,請先去舍館歇息,容吾與子度商討。”
孟達心中不滿,又思當初劉備入川本身的巴結之功,更是胸悶難明,卻也不敢對劉封發作。
劉封知孟達所述有理,可思關羽與劉備之情,仍然遲疑道:“何如乾羽與父親情同手足,若不去救,但有閃失,叫我在父親那邊如何交代?”
孟達對曰:“東吳兵精將勇,已取江陵為根,曹操親率雄師十餘萬包抄襄陽,猜想破城隻在朝夕。我等山城之眾,安能敵這兩家強兵?何況申耽兄弟前見主公漢中大捷,這才俯身願降,光陰尚短,所部萬人難以分化,若將軍輕出,帶之則禍在身側,留之則恐複歸曹操。到時上庸若失,我等皆與關羽同處窘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