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第1頁/共2頁]
徐卓說道:“卓昔於潁川,來往多任俠士,此中很有膽勇俱佳者,主公如成心,卓可於此中擇二三,遣之入兗,必能不負任務。”
“無益於我呢?”
荀貞同意徐卓的闡發,問他道:“如此,以卿之見,我該如何應對?”
曹操是多麼樣人?明識遠見。這麼個環境下,他是絕對不成能同意徐卓的這個戰略的,——亦正如荀貞所料,曹操究竟上也已經做出了大力支撐劉岱的決定。
滿伯寧即滿寵,涼伯方名茂,他兩人皆是兗州較為年青一代中的豪傑人物。
“卓有二策。”
“噢?如何個倒黴?又如何個無益?你說說看。”
“卓的這第二策就簡樸了:擇數懦夫便可。”
他的這些當年舊友、本日蝕客,荀貞大多見過,裡邊的確是有好幾個膽勇超卓、尚氣輕死的當刺客的好質料,如將之遣入兗州,確如徐卓所言,必會“不負任務”,因此,荀貞倒不擔憂如果行刺的話,會不會行刺勝利,但需求考慮的是:行刺之計乃是險棋危行,勝利後,會導致甚麼結果?這結果究竟是會利於荀貞,抑或是恰好相反,會倒黴於荀貞?
刺史之職,源自前秦的“監禦史”,前漢武帝雖對其權有過一個明白的限定,即“六條問事”,本是監察之官,但自本朝中葉以來,為彈壓層出不窮的農夫叛逆和蠻夷背叛,前秦時“監禦史”能夠監軍、將兵的環境重又呈現,刺史被付與了領兵的權力。
“其如勝,將會倒黴於我進駐東平、任城之部;其如敗,則將會無益於我。”
遣派一個使者去見曹操,對曹操說:隻要你能讓劉岱兵敗,我就支撐你入主兗州。這看似是個彆例,但荀貞搖了點頭,說道:“此策不成。”
“主公與曹東郡相善,可遣一使,暗通曹東郡,以支撐曹東郡入主兗州為誘,使曹東郡掣肘劉兗州,令劉兗州兵敗。”
荀貞心中一動,說道:“卿的意義是?”
“選數懦夫,潛入劉兗州軍中,候其當亂軍之際,行刺殺之。”
他先把王楷的來意說了,然後評價說道:“劉兗州漢室宗親,傳聞他在兗州謙恭虛己,很有得士之名,而觀許、王二中郎不過中人之姿。滿伯寧剛毅廉潔,馳名州中,涼伯方博通典範,進退以道,此二君俱昌邑人也,居於州治,而劉兗州不能用,我聞東郡程立,英才偉士,不受其辟,實有知人之明。”
貳心中如許想,沉吟稍頃,口中問道:“劉兗州欲親擊兗北黃巾。元直,你如何看此事?”
荀貞心道:“這也不能怪劉岱。兗州南有張孟卓,北有曹孟德,山陽太守袁遺不但是袁本初的從兄,且其本人也有高名於世,與張孟卓之弟張超交好,昔曾被張超讚稱‘有冠世之懿,乾時之量’,兗州隻要一州之士,而當今州內卻起碼有四個‘明主’,劉岱自是難以將兗州的才俊之士儘攬帳下,乃至若程立這等有遠見的,乾脆就誰的征辟都不該,坐待局勢生長。”
他對曹操還是比較體味的,說道:“劉兗州討擊兗北黃巾既是其本分,亦為民氣之所向,孟德雄傑之士,豈是利令智昏之徒可比的?他斷不會允卿此策,自毀申明的。我如以此策與他相通,不但不會獲得他的同意,更反會使他藐視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