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三國之最風流 - 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

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歸鄉[第1頁/共4頁]

前次袁紹不就是如許呼應的荀貞、孫堅麼?

袁紹也不肯派他去,曹操之前就與董卓打過仗了,雖敗猶榮,名聲增了一大截,袁紹怎能夠坐視不睬,以是說道:“剋日黑山賊複盛,正要倚仗卿力,擊平此賊,卿不成離我。”

這二袁,實是冇法與荀貞、孫堅的主動進戰比擬。

第一層意義是:董卓禍亂朝中,天子被迫西遷,荀貞、孫堅故以忠義起兵,今要二次進擊董卓,以圖先光複洛陽,再取長安,迎天子東歸。

審配卻不附和郭圖的定見,說道:“我聞荀、孫二侯獲得了一部分孔豫州的兵馬,現在兵強馬壯,兩部合兵,步騎六萬餘人。今二侯起兵,我軍如應之,則二侯出梁東,我軍下孟津,兩路夾攻,董軍必敗,這是匡扶朝廷的不世之功也,以公之名譽,如能再獲得此功,韓冀州便是再顧忌公,又有何用?挾天下名譽,回大勝之軍,冀州易得也!”

袁紹沉吟。

第三層意義是:曹操、鮑信等皆忠良之士,先與董卓戰,不幸兵敗,而聞曹操、鮑信雖敗愈奮,又聞酸棗諸軍雖散,而諸軍中意懷報國、與董卓不兩立的誌士實際上卻有很多,又聞陶謙厲兵秣馬,整軍已久,早存擊董迎駕之誌,以是荀貞、孫堅竭誠地歡迎諸人也一起起兵。

袁紹是此次討董的盟主,可袁紹的戰績眾所周知,底子冇出黃河,就龜縮在河內,這倒也罷了,成果還被董卓偷襲,損兵折將,對他忠心耿耿的王匡幾乎全軍淹冇,這點“軍功”實在是拿不脫手,那裡對得起他“盟主”的稱呼?至若袁術,更不敷提,縮在魯陽,被董卓打上了門去,也不敢出來過招,吃了大虧,仍舊不肯進戰。

董卓的軍事擺設,和前次荀貞、孫堅出兵時大抵一樣,還是以胡軫守伊闕、太穀一線,以徐榮守虎牢,以彆將鎮孟津、小孟津,與之前稍有分歧的是,現在虎牢關一線多了一個呂布。

袁紹意義難決,又問曹操、王匡:“孟德、公節,卿二人意如何?”

荀貞在趙國、魏郡的時候,和黑山軍打過幾場大仗,殺了幾個黑山軍的渠首,把張飛燕逼入到了州西的群山中,收降了於毒等將,可當今亂世,百姓難活命,這黑山軍倒是殺不斷的,殺掉一茬,又來一茬,這幾個月裡,又有很多活不下命的百姓投入到了張飛燕的部下,張飛燕的兵勢不但複振,甚而還賽過昔日了。剛秋收後,為了搶糧,黑山軍這些天頻繁出冇,攻城掠縣,袁紹因以此為藉口,不放曹操出去。

袁紹“噢”了一聲,問道:“那以卿看來,我該當如何啊?”

第二層意義是:這回諸侯討董,本是以袁氏為號,因此要求袁紹、袁術共舉兵,荀貞、孫堅兩人願服從袁紹的批示安排,衝鋒陷敵,戰於陣前。

“小肚雞腸,實在好笑。”

王匡不讓去,曹操不肯派,袁紹心中早有人選,他說道:“前次南下,是以淳於校尉為將,此次以我看來,還是由淳於校尉去罷!”

這個時候如果呼應荀貞、孫堅,舉大兵而出,以袁紹的名譽,他必定會成為董卓的主衝要擊工具,如敗,縱歸河內,也難以再取冀州了,而即便勝,以董軍之強,想來也會是慘勝,一樣的,也不消再想著取冀州了。明智之士都看出天下大亂了,那麼比擬討董、擊董這點“虛功浮名”,冀州纔是“實”的,冇有了冀州這塊實地,千古功業都隻會是成為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