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 董立群赴紅海[第1頁/共2頁]
如果能夠順利完成任期,做出成績來的話,後續進入禦書房也就順理成章了。
董立群對本身的任命已經算是比較對勁的了,固然這一去紅海就是萬裡之遙,並且紅海那邊的前提必定會非常的艱苦。
哪怕是現在其他處所也都連續生長工貿易,但是還是是遠遠冇法和這兩個相提並論。
同時首要部分的左侍郎比弱勢部分的左侍郎更強勢。
以是在大唐帝國裡,要會商一個官員的權勢職位凹凸,是比較龐大的,不能光看品級,也不能光看本官,得看實際職務或者調派。
這些從二品職務之間的辨彆可大了去。
比來幾任都是直接抽調各部侍郎到這兩個省道擔負文官一把手。
至於後續能不能成為值班大臣,那就是彆的一回事了。
哪怕是擴大後的十八名行走大臣,那也是帝國最為顯赫的高官之一。
但是和升官比起來,這些都不算甚麼。
之以是呈現這類環境,天然是因為這兩個處所非常的首要,能夠成為這兩個處所的一把手,並且還能做出成績,又冇有半途落馬的話,根基上結束三年任期後就是妥妥的進入禦書房了。
而這兩個職務,也還是是從二品。
要想進入禦書房,哪怕是行走大臣,那也是千難萬難的。
因為這兩個職務的官員如果在任上冇有出錯的話,下一步根基百分百就能夠調回京畿擔負一部尚書,並且成為禦書房行走大臣。
而第二財產所發作出來的能量也是遠遠超越了第一財產。
要曉得,這個帝國經濟數據,可不但僅包含傳統意義上的東亞本土,而是包含了現在大唐帝國的統統統治區,包含大陸本土、外洋本土、外洋領地等統統有大唐稅務官員存在的處所。
帝國很少會把一個司法官員調到處所賣力政務的。
兩個省道加起來,工貿易的經濟總量能夠占有帝國百分之三十。
比如說吏部尚書、稅部尚書這兩大尚書,根基每一任都能進入禦書房,至因而行走大臣還是值班大臣,就得看環境了。
比如說商部和農部這兩個機構的大臣們,常常都是處所官員出身。
同時法務部等司法部分的官員,也都是司法機構出身。
很多處所都冇甚麼傑出的可耕地,並不是傳統用心以上的魚米之鄉,但是隻是因為有了幾家大型企業拉動經濟,其經濟總量當即就能爬升上去。
剛接到任命,他就是直接乘坐了了高速客運前去紅海了。
最好得有交際事情經曆。
至於一些亂七八糟的從二品職務就更多了。
不過董立群倒是冇有嫌棄本身的這個職務,因為對於身為外務部官員的本身而言,到外洋領地當督辦大臣,這已經是比較好的過渡挑選了。
這兩個處地點冗長的生長過程裡,一向都是保持著極大的合作力,吸引了無數本錢湧入此中。
如此首要的處所,帝國乃至李軒本身都是不會有任何輕視的,是以江南道道員以及廣東巡撫的人選,向來都是慎之又慎。
而外洋領地的官員任命上,幾個地區督辦普通都是外務部出身,協辦的話,常常又是其他部兼顧世,而平常各州官員倒是比較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