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眾使臣南京朝永樂 兩國王體魄葬中華[第1頁/共4頁]
歡迎完各國使臣以後,朱棣在奉天殿伶仃召見了鄭和,“鄭和,你這一去便是兩年多,真是辛苦你了。”鄭和跪倒在地,“能為陛下效力,為大明謀福,乃是鄭和此生之幸。”朱棣趕快扶起鄭和,“快起來,你這一去,揚了我大明國威,還帶回那麼多西洋番物,你真是大明的功臣。”“要不是陛下,臣哪有如此報效朝廷的機遇?臣哪能實現巡洋海上的胡想?臣每到一國,便宣讀天子敕書,再用大明的青花瓷、絲綢等物換來西洋諸國的特產。他們從未見過我們大明的青花瓷、絲綢,都如獲珍寶。”朱棣笑著拍拍鄭和的肩膀,“大明恐怕隻要你能堪當此任。聽聞你行至爪哇之時,爪哇西王誤殺我大明將士,你保全大局,化兵戈為財寶,我大明博得外邦讚譽。你活捉海盜陳祖義,為外洋諸邦換來承平。這纔是我中華以德服人、四海一家的氣勢。鄭和,你有大功。”“陛下過獎,臣何德何能,是陛下以德服人、強而不欺,鼓吹了我大明四海一家的氣勢。”朱棣細細打量著鄭和,說道:“看你清臒了很多,你這兩年定是吃了很多苦,海上的日子定是不好過,朕真想曉得茫茫大海之上是甚麼樣的氣象。”“勞陛下掛懷,海上雖不如宮中的日子溫馨,但臣實在喜好遨遊在海上。那大海之上,綿邈蒼茫,水天連接、四望迥然。觀日月升墜以辯東西,看星鬥凹凸以度量遠近。”朱棣詫異地問道:“觀日月升墜、星鬥凹凸來辨東西與遠近?”“是的陛下,寶船之上除了用羅盤辨東西南北,還用‘牽星過洋術’,用牽星板測量星鬥高度來辨識方向。”朱棣概歎著:“若不是脫不開身,朕還真想同你到海上看看。歸去好生安息幾日,再動手籌辦,為了我大明繁華昌隆,你還需再下西洋。”鄭和跪倒在地,“陛下聖明,臣願為出使西洋之事鞠躬儘瘁。”朱棣扶起鄭和悄聲問道:“有無允炆下落?”鄭和搖點頭,答道:“外洋全無建文訊息。”朱棣歎了口氣,“真不知這允炆身在那邊。”
待到了永樂五年玄月的一日,朱棣正在奉天殿批閱奏疏,俄然馬煜進殿稟報:“陛下,鄭和率船隊返來。”朱棣放動手中的筆歡暢地說道:“一月前便傳聞鄭和他們本月將至京師,鄭和此次帶回了西洋諸國的使臣,快叮嚀華蓋殿設席。調集前朝文武、後宮諸人同朕去午門驅逐。”馬煜應道:“是。”
恰是朱棣即位以來的勵精圖治,纔將大明管理得繁華昌隆,這些年來,朱棣被世人唾罵,乃至被建文舊臣刺殺,他揹負著不能承認生母的痛苦與允炆失落的疑慮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還落空了他生射中最首要的人之一,徐令儀。可朱棣始終對峙著“家給人足,斯民小康”的信心,他堅信千秋功過,自有先人評說。《永樂大典》的完成,鄭和初下西洋的勝利,讓朱棣覺很多年的忍辱負重都值得。他一向堅信著令儀的話:“亂世初創之日,便是天下歸心之時。”朱棣的勵精圖治終究換來了開端的效果,若不是他日日勤政,不時用心,大明怎會披收回那勢不成擋的魅力,竟讓他國的國王甘願將體格葬在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