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安分的心[第1頁/共4頁]
現在賀齊少了一條腿,他的宦途算是完了。但賀齊的腦筋冇壞,作為一個識時務的聰明人,賀齊很清楚此時的賀家在朝廷中該是甚麼樣的一個定位。賀達、賀景都不是能夠坐鎮一方的料,讓他們留在會稽,對賀家的將來並冇有好處。
劉協不希冀在有生之年看到後代那種朝發夕至的快速反應速率,也冇阿誰能夠。劉協是曉得產業反動,可題目是產業反動並不是一下子呈現的,而是需求顛末不竭的堆集摸索,從而呈現由質變產生質變的征象。光曉得蒸汽機的事情道理,有個卵用!
人都有抱團的風俗,即便是到了後代,這類風俗還是存在。那些人在外埠的人常常會以故鄉作為標準分彆本身人和外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嘛。但一樣的,少數從命多數也是人類的一個風俗,人少的人普通都不敢肇事。被朝廷遷徙各地的蠻人在本地都隻是少數派,等閒不敢肇事,而比及十年二十年今後,這些人與本地人融為了一體,也就不會等閒肇事了。
不過彆人鬆了口氣,不代表劉協也鬆了口氣,固然毀滅了孫劉這兩支大漢最後的諸侯,但天下動亂的本源卻並冇有被消弭,世家的力量在大漢還是根深蒂固。彆看劉協又是推行科舉又是實施均田,但想要完整處理世家的隱患,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辦到。
這是人之常情。固然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可又有誰不但願本身的家屬能夠傳承千秋萬代?現在的大漢外無勁敵,內無隱憂,劉協也就有工夫開端為將來佈局。起首就是處理那些餬口在交州以及更南邊密林中的蠻人。
匱乏的文娛體例讓很多人就剩下生孩子這項活動了,不消再擔憂會遭到戰禍的涉及,多子多福的傳統看法的影響,不生孩子乾嗎?
劉協目前對兩支艦隊的要求並不高,儘快達成默契構成戰力便可。至於何時為國出征?天然是比及兩邊通過了磨合期,能夠放心將本身的後背交予火伴今後的事情。對於兩支艦隊今後的表示,劉協很等候。
身後厥後者的劉協內心很清楚世家是殺之不儘的,殛斃並不能處理世家所會帶來的社會隱患。世家就如同變色龍,會跟著期間的變遷而不竭竄改身份稱呼。在古時被稱為世家,而到了當代,那就是一個個財閥,具稀有之不儘的財產,掌控著大量的社會資本,擺佈著社會民生。
劉協對於人丁增加當年是冇有定見的,多一小我就意味著朝廷多一份的賦稅,多一個青壯,多一個可用之人。可一樣神州大地就這麼大,能贍養的人也是有限的。當不堪重負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天下權勢要麵對重新洗牌的能夠。
跟著劉備的戰死,大漢重歸一統的大業已經步入序幕,孫權的歸降也讓朝廷高低大鬆口氣,全部南邊除了零散的一點抵當外,幾近統統人都曉得,承平世道即將重歸中原神州。
首站便是會稽,看到出城驅逐的人群中賀達形單影隻,劉協招了招手,輕聲問賀達道:“令尊邇來可好?”
對於這些人,劉協半點憐憫都冇有,一點眼力價都冇有,天下都一統了還蹦出來搞事,該死刻苦。或許等吃了一陣苦今後,就能學乖一點也不必然。如果還不接管經驗,那這類害群之馬最好還是彆留著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