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我們的誠信與危機(財經郎眼06) - 第25章 藝術品的大泡沫(2)

第25章 藝術品的大泡沫(2)[第1頁/共5頁]

駱新:在操縱上,中國確切要向日本學習,日本對於這些拍賣公司有一整套的羈繫機製,以是日本的拍賣公司必須考慮你賣的是真的還是假的。而中國事從訂貨開端到估價,再到最後的拍賣,這全部過程都是拍賣公司自個兒來做的,就是說它既是買家也是賣家,以是中國拍賣公司在內裡特彆輕易做假,他為了要賣一個東西,就是炒。

郎鹹平:我們不會攻訐這小我,反而會以為他巨大。我前次在飛機上碰到一個德國的企業家,他家四代都做裝訂書的阿誰訂書針的針頭,就阿誰玩意兒他們研討了上百年,這在我們來看,不就是一個“傻冒”嗎?為甚麼不想體例從速上市呢,那樣不便能夠圈筆錢了嗎?圈了錢買個房產,買個藝術品不好嗎?德國人底子不如許想,他就是兢兢業業地做他該做的事,這類人在我們中國叫做傻冒,在德國就是德國的民族精力、企業精力。我到德國的博物館去看,發明那邊很多處所擺放的都是機器,比如水泵,擺了幾百個水泵,德國人在看水泵的時候是真的看,而不是走馬觀花,他真是在研討,德國就是如許一個民族,腳結壯地的民族。我們不一樣。

很多日本人在死的時候留遺言給本身的兒子,警告他們一輩子不要信賴兩種人,一種是拍賣公司的,另一個是銀裡手,因為從一開端他們就是朋友。

駱新:另有一個,就是我們的造假技術很發財,這些假貨也導致真品的代價不竭上升,當人們以為假貨都能賣出天價的時候,那人們的心機預期就會增加,人們就會以為一個真品應當值這麼多錢,因為隻要這個代價才氣包管它不是假的,中國人會有如許的心態。比如說一個假貨,如果他賣了幾萬塊錢,那這個賣1億元的必然是真品,他能夠不必然是為了炒,而是因為這類激烈的焦炙感變相地成了炒作的一個首要身分。

郎鹹平:對,都是一樣。2010年是個甚麼期間?是“炒的期間”,就像我們節目裡講的炒綠豆、大蒜,炒房地產、股票,都一個事理。

王牧笛:我們聊的各種炒,炒蒜、炒薑、炒房、炒藝術品,形成了泡沫,這背後的啟究竟在都在於貨幣眾多的泡沫導致了各個泡沫。

郎鹹平:對,以是現在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企業家能夠靜下心,好好做上五年、十年的研發,開產出產品以後再去市場發賣,這類人已經找不到了。那種能夠做快速消耗品的,就是能現買現賣的人已經算是好企業家了,最可駭的是像溫州這些企業家,連做都不肯意做了。

郎鹹平:為甚麼會炒這麼高呢?

郎鹹平:就是。並且趙本山的本山傳媒,現在有人建議他去上市,這太成心機了。

王牧笛:我們的博物院裡根基都是瓷瓶和書畫。

郎鹹平:並且這還不是第一次,在17、18世紀,歐洲產生了金融危急,法國就把銀行關掉了,關了150年,因為銀行最壞,瞭解我的意義吧?

現在中國另有一個特彆環境,就是中國近十年來海內的當代藝術品,也就是現、當代藝術作品的代價非常高,曾經有一段時候,我們買明清期間的畫的代價遠遠比不上現、當代藝術家的畫,比如說現在還很活潑的一個畫家劉曉東,他有一幅《三峽》,一下子就賣了2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