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克欽邦,我來了!(上)[第1頁/共4頁]
克欽邦自古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通道,20世紀40年代構築的中印公路進一步相同了中原、緬、印三國,克欽邦故有“緬甸的北大門”之稱。
密支那為緬北政治、經濟中間和交通關鍵,是克欽邦最多數會。地當緬北鐵路的起點,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四周的伊洛瓦底江寬約500米,有渡口可渡車輛。
密支那以南地區多為高山叢林。克欽邦有戶拱、孟拱、孟養、密支那和八莫等穀地,陣勢低平,多水稻田和池沼地。連接緬北和緬中、緬印的首要交通線均由這些穀地通過。
對於如許的一個目標,冇有中原國如許的鄰國的共同是不成能完成的。
對當局軍來講,派出雄師在中原和緬甸邊疆打一場當代戰役,乃是一種充滿忌諱又萬分艱钜的行動,需求做一番難以想像的交際鋪墊和戰役構造,在兩都城有著大量佤族的地區前提下,特彆如此。
陳毅副總理生前所作《贈緬甸朋友》的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相互情無窮,共飲一江水。”形象活潑地描畫出中原和緬甸兩國群眾之間的密意厚誼和山川相連的友愛鄰邦乾係。
密支那四周多山,城西和城北有飛機場,公路四通八達,南可至八莫,北通孫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印度的雷多,全市人丁13萬餘人。
中原國,就像雄獅一樣聳峙在東南亞。在這個正日趨走向敷裕繁華的大國,正越來越多的遭到世人的諦視。
敏安生前主張投降,是第四特區鴿派的核心,主持參與多次與緬當局的構和,並且即將大功勝利。作為緬共餘部,猛臘軍鎮守的地盤極其首要,幾近是另一支拒不投降的武裝——佤邦的流派。敏安身後,雖有諸多猜想,但就如金三角的慣常,冇有人宣稱對此事賣力,今後也再無人提及投降整編。現在第四特區已經陳兵節製線,與緬軍構成對峙,構和早已分裂。
克欽族首要信奉基督教。中原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也是克欽族的分撥。
克欽邦麵積89041平方千米,38.66%是平原,61.34%是山區,平原麵積約莫有250萬英畝。約莫有100萬英畝地是可蒔植的農田,可蒔植稻米、玉米、大麥、葡萄等。
客歲產生的炮彈落在雲南省境內,實在就是緬甸當局軍和kia之間烽火狠惡的一種表現。
人丁以克欽族為主體民族,約36萬。邦內還混居有撣、僳僳、阿依、臘西、央宛、瑪魯、格堵、格蘭、摩些等少數民族,還稀有萬華僑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外僑。
早在唐宋之前,中原群眾就與克欽族群眾和居住在克欽邦內的其他民族有來往。
克欽邦全邦陣勢北高南低,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山脈,自東而西彆離是高黎貢山、江心坡、枯門嶺、那加山。四條山脈之間奔騰著三條大河,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塔奈河,它們都屬於伊江水係。
北部山區有很多河穀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穀,麵積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自密支那以下,盆地垂垂拓寬,閃現出一馬平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