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顯神通,上善若水】[第1頁/共3頁]
在李利被推舉為討袁盟主的三年裡,劉表治下的荊州各郡縣起碼有十餘萬百姓逃離荊州,半數以上逃往李利治下的司隸、豫州等州郡,殘剩百姓逃到西川去了。而這僅僅是開端,而後一年多時候,又稀有萬百姓逃離荊州,進入李利治下州郡,而劉表對此卻無可何如,隻能徒呼哀歎。
怎奈好景不長。宛城之爭結束不久,伴隨討袁聯盟的建立,劉表開初以為這是個趁機擴大地盤的好機遇,因而欣然出兵討伐袁術。卻不料淮南袁術並不像他設想的那麼輕易剿除,乃至他發兵動眾地動用了十萬水陸雄師,持續交戰半年之久卻還是徒勞無功,所得非常有限,很有些著力不奉迎的味道。剛好趕上荊南發作兵變,劉表從速借坡下驢,毫不躊躇地立即撤兵,從淮南之戰中脫身出來,一邊出兵安定兵變,一邊置身事外,坐觀如火如荼的討袁之戰分出勝負。
就如許,劉表畏縮了。他生生嚥下了這口惡氣,坐視李利占有南陽,愣是一聲不吭,息事寧人,默許了這個究竟。
就在西南大地烽煙滿盈之時,中原各州卻沉浸在十餘年間可貴一見的安靜餬口當中。
如此以來,荊州世家和商賈們如果不與李利治下的商旅互市,無異於困住了手腳,無處可去。而劉表一旦命令封閉關卡,嚴禁與西涼李利治下商賈互市,就即是斷了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縉紳們的財路,嚴峻侵害了他們的切身好處。果然如此的話,必定引發荊州士族和商賈們的激烈不滿,說是怨聲載道亦不為過,由此激發難以估計的嚴峻結果,乃至直接危及劉表提領荊州的根底。
殊不知劉表此舉所帶來的悲觀影響極大,大到他始料不及的程度,腸子都悔青了。
但是讓劉表千萬冇想到的是,李利竟然以他私行撤兵為藉口,俄然出兵偷襲宛城,一舉攻占南陽。
壓力就是動力。
如此以來,李利的權勢就將中原各州分紅三塊:李利的地盤居中,北麵是冀州曹操,南邊是荊州劉表。
經曆過戰亂的人們都曉得,彆看豫州和徐州等州郡相對富庶,卻不太安穩。目前都處於戰役發作的最前沿。一旦發作戰役,這些州郡便是首當其衝,遠不如西涼要地和河套草原承平。是以他們不遠千裡而來,圖的就是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不得不提的是,迄今為止,西涼軍進取益州的動靜並未傳播開來,傳播範圍仍範圍於長江兩岸,並且,真正曉得這一動靜的隻要極少數人,比方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以及帳下文武重臣。僅此罷了。
畢竟荊州和南陽郡之間不比其他處所,冇有險要關隘可守,地形相對平坦,是以邊疆城池或關卡底子攔不住想要逃離的百姓;隻要這些百姓執意想走,不管荊州軍如何禁止都擋不住他們的遷徙腳步,遲早都能逃離荊州,遠走他鄉。
時下西涼軍不但對冀州曹操構成了三麵合圍之勢,一樣對荊州構成鉗製之勢,堵住了荊州北麵和東麵的商道。不但如此,荊州以南是江東孫策的地盤,而劉表和孫策之間乃是宿仇,孫策之父孫堅就是死在劉表手上,是以彼其間早已斷絕來往。而西邊的益州劉璋與荊州一樣是素有嫌隙,早在其父劉焉活著時,因劉表揭露劉焉埋冇帝王之誌而結下仇怨。今後今後,荊州和益州兩方權勢雖是共飲一江水,卻老死不相來往,並在邊疆上屯集重兵,耐久對峙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