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綠營軍製及其變遷(轉)[第4頁/共5頁]
都司:武職正四品,如為副將統領營務則稱為協標中軍都司,亦有統領營兵的都司。天下共設都司四百九十四人,此中海軍都司八十二人。
副將:自清朝始設,為武職從二品。副將的職責普通有兩種:一是為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總兵以及河督、漕督統領軍務,稱為中軍,不另設衙門,但冠以“軍標”、“督標”、“河標”中軍等稱呼,以資辨彆,如軍標中軍副將、督標中軍副將等等,天下共設十四人。二是為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分險守要,直接率領軍隊,稱為協標,各掌其分地之軍政,以整飭行伍,辦理所屬參將以下各員弁,天下共一百二十三人,此中海軍協副將十九人。在鴉片戰役中沙角之戰捐軀的陳連升就屬於第二種,捐軀時為廣東南韶連鎮下轄的三江口協副將。
因為宋明以來的重文抑武的政策,清王朝雖是以軍事起家,對武官非常正視,但是天下底定後,接收了宋明的汗青經曆,實施將兵分離,製止武將擁兵放肆。綠營兵士汲引為軍官時,不得在本營任職,守備以上軍官晉升後,不得在本單位任新職,不準兵士隨軍官變更。依躲避軌製,參將以上軍官不得在本省任職,都司以上必須在客籍五百裡外任職。
以滿洲貴族為主的清朝統治,雖以八旗兵、綠營兵為其首要軍事力量,但是在批示體製上,卻采取以滿製漢、以文製武的原則,使其相互管束,以利於節製。八旗兵為清軍主力矯捷兵團,由天子直接批示,並不接管本地總督、巡撫批示,偶然駐防八旗兵卻能夠節製部分綠營兵。綠營的初級將領滿人占了相稱比例,這類征象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尤其較著。各省提督、總兵雖是直接率領和批示綠營的戰臣將帥,但軍令卻出自文臣總督、巡撫。大範圍戰役時,各省抽調軍隊,拚整合軍後,常常由天子委派的文臣或皇親貴族擔負火線統帥或方麵軍總批示。如鴉片戰役中道光天子授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為廣州火線統帥,委宗室奕經揚威將軍為江浙方麵主帥。
文官總督巡撫佈政使按察使道員知府府同知府通判知縣
綠營戰兵士實施募兵製,普通招募兵籍之家的後輩或駐地青年,參軍後即畢生退役,但普通到五十歲能夠體衰力弱為由退呈現役。綠營兵的軍官來源有兩種:一是行伍出身,清製視為武職“正路” 兵士遵循守兵升步兵、步兵升馬兵、馬兵升分外外委如許的挨次晉升為軍官。如陳化成、馮子材均是由兵士升至一品大員;二是武舉,鄉試中試者為武舉人,漢武舉1、二等者授營千總,三等授衛千總。會師中試為武進士,也分一甲、二甲、三甲。如武舉人有關天培、王錫朋,武進士有葛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