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新宋英烈 - 第八十二章 自毀根基

第八十二章 自毀根基[第1頁/共3頁]

固然連敵軍的人影還冇有見到就撤退實非大將風采,但一來孟玄喆也好、李廷珪也罷,都算不得真正的將領,做出這類望風而逃的事情來,並不會有多少心機承擔。二來,若孟、李二人真以所帶領的這支組建不過數日的新軍去和周軍對壘,隻怕敗得會比王昭遠所部還要慘,搞不好這萬餘人會全軍淹冇、無人倖存。是以,避戰撤退對這支新軍的兵將來講,倒不失為一件功德固然名聲不好聽,但起碼保全了性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避戰撤兵的號令是自成都北上以來,孟玄喆和李廷珪所收回的最有代價,也最精確的一道帥令了。

正所謂“有壓迫就會有抵擋”,孟玄喆和李廷珪如此倒行逆施,不但冇能阻擋住周軍的兵鋒,反而將本身的士紳百姓激憤。因而,很快便有一些集鎮、村落將青壯構造起來護鎮、護村,與前來燒屋毀糧的官軍對抗,保衛本身的故裡;很快亦有一些州縣的官員和守將命令嚴守城池,寧肯過後向朝廷請罪、接管懲罰,也要回絕顛末的這支所謂朝廷官軍進入城內;彆的,另有一些故裡被毀、衣食無著的百姓則怒而北上,前去投奔正洶洶而來的周軍,或為周軍帶路、或要求參軍參軍,以便向那些令本身家破人亡的凶徒複仇後蜀這支救兵麵對周軍膽怯畏戰、不敢抵當,麵敵手無寸鐵的蜀地百姓卻毫不手軟,一點也不憐惜手中的鋼刀,自綿州一起下來有浩繁彼蒼生為了其刀下躁。

對於蜀地士紳百姓的主動投效,伐蜀北路軍天然是求之不得。在顛末一番鑒彆與考覈以後,一部分熟諳山川地理、州縣門路的蜀人被安排到前鋒軍隊擔負領導,以彌補周軍輿圖的缺失和弊端;一部兼顧體強健、孔武有力的則在顛末簡樸的練習後,被分發給兵器,編為兩個“保安軍”特彆獨立團,參與周軍的行動,充當伐蜀急前鋒。彆的,為了製止因為饑荒而呈現流民潮,影響治安、影響處所穩定,唐潮和穆特爾在調派部分“保安軍”幫手本地官府保持治安與次序的同時,還拿出一部分軍糧和帳篷分發給本地官府,讓他們來施助已無糧可吃、無房可住的本地士紳百姓,幫他們度過最難捱的一段時候單從這一點上來講,孟玄喆和李廷珪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他們實施“燒屋毀糧”、“焦土抗周”的目標。可wenti是,周軍用來施助本地士紳百姓的糧草和帳篷全都來自於對蜀地和蜀軍的緝獲,並未對周軍本身的供應形成任何影響。不曉得孟、李二人及後蜀君臣曉得這一本相後會作何感觸。

如許的將帥、如許的兵將恐怕連剿匪都不敷格,更不要說去和天下第一強軍停止對抗了。是以,當疇火線敗逃下來的蜀軍潰兵那邊獲得劍州已失、王昭遠、趙崇韜被擒,其所部三萬人馬全軍淹冇的動靜後,方纔到達綿州的太子孟玄喆和侍中李廷珪便當機立斷,決定馬上撤兵回成都。

更加首要的是,孟玄喆與李廷珪的諸般罪過還令後蜀君臣完整失掉了民氣。如果說周軍伐蜀之初,蜀地士紳百姓多數還心向後蜀朝廷,還會幫著蜀軍與周軍對抗,還會仇視侵入本身故裡、掠取本國土地的“外人”。那麼,通過之前周軍連戰連勝、蜀軍連戰連敗所表示出來的兩邊氣力上的差異差異,以及親眼目睹、切身經曆了孟玄喆和李廷珪等人“燒屋毀糧”“焦土抗周”的卑敗行動以後,蜀地士紳百姓對後蜀天子、對後蜀文臣武將、對全部後蜀朝廷已經極度絕望。即便那些冇有直接深受其害的士紳百姓們不會像綿州等地的百姓們那樣直接投奔周軍、為周軍辦事乃至轉過身來與蜀軍作戰,卻也不再持續信賴和支撐自家的朝廷和軍隊,而是抱著坐壁上觀乃至是樂見其成的態度,等著看後蜀政權在這場必敗的戰役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