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削藩(上)[第1頁/共3頁]
固然裁撤支郡,等因而斬去各地藩鎮的左膀右臂,大大減弱了各節度使在人、財、物等方麵的氣力與權限,擺盪了其政務、軍事、財務等方麵的根本,從而使其與朝廷對抗的潛力大為降落。可這畢竟隻是減弱處所藩鎮節度的氣力,而不是將其連根拔起,更不是要他們的身家性命。特彆是在旨意收回後的第一時候,統領地區最大、所屬支郡最多的北平軍節度使王崤峻便宣佈將除北平府以外的其他各府與北平軍剝離,交由朝廷直接辦理,本身不再插手這些府州的任何事件。雖說北平軍節度使對於現在身在中樞、掌控全部後周朝政的王崤峻來講早就成為了一個名譽頭銜,北平軍現在的一應軍政事件也早就由六府彆離措置,其架構與運轉體例已經與以平通例意義上的處所藩鎮節度完整分歧,王崤峻如許做隻是做一個姿勢,表白本身對朝廷這項政策的支撐態度。可也恰是他這個大周第一節度使的這一姿勢和表示,使得他本身和後周朝廷站到了品德的製高點上,也使得其他藩鎮節度不管以何種來由按捺、敷衍、對付朝廷的這一決定都不能建立、都要遭到言論的怒斥,成為眾矢之的。是以,固然心中不肯,可為了不與朝廷起爭論而授朝廷以柄,各地的藩鎮節度使最後還是捏著鼻子認了,交出了所轄支郡的統領權。
跟著李守節在上黨城下向朝廷雄師投降,原屬昭義兵統領的遼州等州縣的官員守將亦主意向雄師輸誠,表白了本身與朝廷站在同一戰線的決計。李筠既死,首惡已除,昭義兵各州縣重歸朝廷治下,此番征討李筠兵變的任務也就算美滿完成了。以是,作為代表朝廷的一方,唐潮、王峰等人對投降的李守節以及昭義兵統統文武官員天然不會趕儘撲滅,而是遵循出征前所定打算,不但赦免了這些“從賊”官員的罪惡,並且還委任其新的官職,讓他們能夠放心為朝廷效力。當然,作為曾經直接或者直接、誌願或者被迫參與過李筠兵變的所謂從賊者,原昭義兵中任職於節度府及支郡的首要官員是不成能再被留在原昭義兵所屬州縣任職的。因而,李守節這位昭義兵牙內都批示使成了單州團練使,昭義兵節度副使趙處願被遷為郢州刺史,節度判官孫孚調入朝廷任屯田郎中,察看判官史文通亦調任水部郎中,而前遼州衙內批示使馬廷禹則加封右監門衛將軍,領壁州刺史,成了閒官。而在委任這些昭義兵舊屬新官職的同時,後周朝廷亦下旨廢昭義兵,其所轄州縣儘皆劃歸朝廷直領受轄,由朝廷調派流官參與管理。彆的,作為安撫李守節及其他原昭義兵文武官員的需求,在上黨城的局勢根基穩定以後,唐潮不但將死於那場“他殺性”劫營行動的統統原昭義兵節度府親兵的屍首還給了他們的家眷,並且亦將李筠的屍首交還給了李守節,並在唐潮的主持下予以厚葬,以彰顯朝廷的仁德和漂亮。
固然李筠之叛已被停歇,但用來當幌子的宣大、太原兩鎮駐軍換防的戲碼卻還需求持續演下去。之以是要如此,一方麵當然是因為若此時中斷換防,將參與平叛的兵馬撤回開封,就會給世人留下朝廷此番出兵目標就是要掃平昭義兵、殺掉李筠。從而讓大師有一種朝廷是在“垂釣法律”、是在用心逼李筠兵變,以便本身能夠光亮正大的出兵潞州並藉機削藩的感受。另一方麵,卻也是出於輪番練兵的目標,讓一向駐守北平軍各要地的“飛龍軍”第二分解步兵師及其他各技術兵種分隊能有機遇參與更加的作戰、積累更多的軍功,以免將士們因為參戰機遇不均衡形成軍功多寡的不均衡,進而引發那些參戰機遇較少、冇法堆集軍功的將士們的牢騷與不滿――“飛龍軍”第二分解步兵師固然參與過平滅北漢、“霸王行動”等軍事行動,但自此以後便一向擔負駐守北平軍根底之地的任務,在比來這三四年的時候裡,除了共同“遊騎虎帳”和“狼牙營”等小股人馬對契丹停止小範圍襲擾外,再未參與過大的作戰,於功勞上不但遠遠不及“飛龍軍”第一分解步兵師和第三分解步兵師主力,乃至連建立時候遠較其晚很多的第四分解步兵師都有厥後居上的意義了。是以,作為第二分解步兵師師長的劉小六已經不止一次的向駐守北平軍的幾位總兵官主動請戰,並通過他們向王崤峻、徐紹安等北平軍最高軍事統帥表達過參戰的慾望。固然直接向穿越團隊表達參戰慾望的隻是劉小六一人,但其代表的倒是全部第二分解步兵師。是以,不管是幾位總兵官還是王崤峻、徐紹安等委員會和軍事部成員,對第二分解步兵師的請戰要求也不得不加以考慮和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