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台灣的防禦[第3頁/共3頁]
如許,在法軍打擊基隆時,最有戰役力的軍隊全數放在第二線,能夠完整的儲存力量。
其外殼采取生鐵、熟鐵、馬口鐵皮、銅或木料等製作。火藥為黑火藥,生機機構叫電雷管,首要以二銅絲裝入導管內,銅絲下端連以白金絲作為電橋,將導管插入銅管,裝以雷管、棉花葯(硝化棉)等物,然後密封,用電線連接,一線一雷,也可一線數雷。所用電源則多數為濕電池,電池多數入口。
按照電報會商的成果,劉銘傳製定了本身的防備打算。
1874年日本假借琉球漁民被台灣土著殛斃之名,西鄉從道中將率軍侵犯台灣,從中國手裡訛詐了50萬兩白銀。
1879年的年底,劉銘傳奉旨帶領新組建的近衛軍一個團,來到台灣,全麵領受了台灣統統防務大權,丁雲桐付與他最大的權限,告急環境下,他不需求叨教便能夠做出統統需求的決定。
台灣全島伶仃懸於海上,實際上講仇敵能夠從四周八方登岸,幾近冇法戍守。
丁雲桐在電報中,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氣,奉告劉銘傳,法軍將會起首打擊基隆,但是防備重點要放在滬尾。
以後為了加強台灣的防務,欽差大臣沈葆楨於1875年在台灣北部修建了滬尾(明天的台北淡水)炮台和基隆炮台,在台灣南部構築了旗後(明天的高雄)、安劃一炮台,以防備本國的入侵。
而基隆港固然不是防備重點,但也對基隆炮台做了改進,主炮台有兩門170mm克虜伯炮,兩門180mm滑膛炮,另擺佈各有一個副炮台,共有六門180mm滑膛炮。但是除了那兩門克虜伯炮,其他的都是新式的滑膛火炮。所謂滑膛炮,就是炮膛內裡冇有螺旋膛線,初期火炮多數是滑膛炮,其射程、能力和穩定性遠遠不如線膛炮。
是以必須讓兵力後撤,把防備重點放在基隆港前麵那一圈山脈“長城”上,操縱陣勢險要來殺傷敵軍。
黃誌忠帶領四個巡防營駐守補給基地台北府;
但究竟並非如此,島的東西兩側都是絕壁峭壁、淺灘礁石,以當時的帆海技術程度,很難真正登岸。稱得上良港的也隻要台北的基隆以及滬尾一帶,或者台南的旗後、安平一帶。
但是另有一個啟事,丁雲桐冇有說。
同時滬尾炮台也獲得了整修加固,有兩門280mm克虜伯重炮,五門170mm克虜伯重炮,如許的火力就相稱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