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是有點過分了的感覺[第4頁/共10頁]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天時用分歧法律。初期有民族輕視,至聖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這反應漢人職位的晉升。普通來講遼代科罰較重,並且天子常常隨便殺人,冇法無天,穆宗尤甚。
南下中原
遼朝國號變遷
大遼[1]
汗青編輯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抵擋金朝。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史稱東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後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族超出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後遼最後於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後仍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宋夏戰役後北宋表裡交困之際,使得遼朝趁機侵宋。在收羅張儉的定見後,一麵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疆製造欲攻宋的陣容,一麵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於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構和,此即重熙增幣。兩邊於玄月達成和談,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根本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告終此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勉強責備予以應允,而前提是遼朝須束縛西夏與宋和談。是以,在遼宋和好以後,遼夏乾係惡化併產生戰役。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利,而西夏最後情願向遼朝稱臣進貢[27]?。
國號編輯
遼設南麵官和北麵官雙軌官製,以“本族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北麵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麵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因循唐製,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製。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勳、憲銜、冊封、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裡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其兵製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鍛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當中,既擔負保衛任務,又出兵兵戈。彆的另有部族兵、漢軍、渤水兵等。契丹是遊牧民族,長於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出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役很快便可調整合軍。
?宋朝
捺缽,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前後以遼上京和遼中京作為都城,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都城,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這是因為遼朝的首要民族契丹族為遊牧民族。因為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天子的巡狩製。統統嚴峻政治題目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措置政務的行政中間。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天子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辨彆於皇都的宮帳。因氣候、天然前提的製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