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進香客莽看金剛經 出獄僧巧完法會分[第1頁/共10頁]
卻說唐朝侍郎白樂天。號香山居士,他是個佛門中再來人。埋頭經心內典,勤修上乘。固然頂冠束帶,是個宰官身,卻自唸佛看經,做成居士相。當時因母病。發願手寫《金剛般若經》百卷,以祈真佑,散施在各處寺宇中。厥後五代、宋、元兵戈擾亂,數百年間,古今名跡海內亡失已儘。何況白香山一家遺墨,不知多怎地毀滅了。唯有吳中太湖內洞庭山一個寺中,傳播得一卷,直至國朝嘉靖年間仍然無缺,首尾不缺。凡吳中賢士大夫。騷人騷人曾紛賞鑒過者,皆有題跋在上,不消說得:就是四方名公旅客,也多曾有讚歎頂禮、要求拜觀。留題姓名日月的,不計其數。算是千年來希罕古蹟,極其可貴的物事。山僧相傳珍寶保藏,不在話下。
小子不敢明說寺名,隻怕有第二個象柳太守的尋蹤問跡,又生出事頭來。再有一詩笑那太守道:
且說這相國夫人,平時極是好善,尊敬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經卷。那年冬底,都管當中送進一年簿藉到夫人處查算,一貫因過歲新正,忙忙未及簡勘。此時已值仲春中旬,偶爾閒手揭開一葉看去,內一行寫著“薑字五十九號,當洞庭山某寺《金剛經》一卷,本米五十石”。夫人道:“奇特!是何經卷當了很多米去?”驀地想道:“常見相公說道洞庭山寺內有卷《金剛經》,是廟門之寶,莫非便是此件?”隨叫養娘們傳出去,取出去看。不逾時取到。夫人盥手淨了,解開包揭起看時,是陳腐紙色,雖不甚曉得好處與來源出處,也知是舊人經卷。便念聲佛道:“此必是寺中家傳之經,隻為年荒將來當米吃了。這些窮寺裡如何贖得去?留在此處輕瀆,心中也不平穩。比方我齋了這寺中和尚一年,把此經還了他罷,免得佛天麵上取利欠都雅。”分付當中都管說:“把此項五十石作做夫人齋僧之費,速喚寺中和尚,還他原經扶養去。”
說話的,你差了。隔府關提,儘好利用支吾,如何去得如許輕易?看官有所不知,這是盜情事。不比彆樣閒訟,須得出身辨白,不然怎得很多利用?以是隻得來了。未見官時,辨悟先去府中細細探聽劫盜與行腳僧名字、來蹤去跡,與本寺冇一毫影響,也冇個仇敵在內,正不知禍端是那邊起的,真摸頭路不著。說話間,太守升堂。來差投批,帶方丈到。太守不開言問甚事由。即寫監票發下監中去。方丈未曾分辯得一句話,竟自黑碌碌地吃監了。太守監罷了方丈,喚原差到案前來,低問道:“這和尚可有人同來麼?”原差道:“有一個門徒。一個道人。”太守道:“那門徒但是了事的?”原差道:“也曉得事體的。”太守道:“你悄地對那門徒說,可速回寺中去取那本《金剛經》來,救你師父,便得無事;若稍遲幾日,就討絕單了。”原差道:“小的去說。”
方丈走去房中,廂內捧出經來,外邊是宋錦承擔包著,揭開裡頭看時,倒是冊頁普通裝的,多年不經裱褙,糨氣已無,四周鑲紙,多泛浮了。方丈道:“此是傳名的古物。如此寥落了,知他有甚好處?今將去與人家藏放得好些,不要失脫了些便好。”世人道:“且未知當得來當不來,不必先自擔憂。”辨悟道:“依著我說,當便或者當得來。隻是救一時之急,贖取時這項賦稅還不知出在那邊?”世人道:“且到贖時再做計算,眼下隻是米要緊,不必多疑了。”當下雇了船隻,辨悟叫個道人隨了,帶了經包。一麵過湖到山塘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