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借言揚學,千年脈絡徐徐道[第1頁/共3頁]
“自行清算出來的?”
“君子可謂見地不凡,一句話就說到了關頭。”陳錯哈哈一笑,彷彿冇有聽出李斯話中的挑釁之意,“那百家學說遍行於天下,天然不會是俄然就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有其頭緒,其昌隆的本源,實在清清楚楚,隻待梳理,便能明白。”
其實在第一目睹到李斯的時候,陳錯就知此人不凡。他的神通術法雖受壓抑,但本質未變,又曾加持天道法例,如此近在遲尺,又豈能重視不到李斯身上即將昌隆的那股子勢頭?乃至隻是略加感知,擷取前後幾息時候的資訊,便曉得了麵前此人的身份。
倒是那李斯毫不避諱,問道:“那按你之言,又是如何?”
一念至此,李斯遲疑了一下,定住動機,內心靈光一閃,說道:“先生這話,卻又與自家的興衰之說有些出入了。按你的說法,隻要收攏動靜,從中尋得頭緒,就能見興衰,可見一家學說之昌隆,實在也要靠之前的堆集,若隻是一人,如何能在短短時候內,尋得昌隆之機?”
須知這戰國非常,貴族與黔黎還是涇渭清楚,好像兩個天下。而那各家貴族、士人之間,多多極少都沾親帶故,真如果有甚麼動靜,通報的當然不快,但範圍卻實在不小。
“那自是因為諸國紛爭,突破了本來的忌諱,令學問以兩種體例分散傳播,方有現在的亂世。”說著,他也不等世人反應,從身邊的石桌上,拿起一卷竹簡,“學問也好、學問也罷,歸根到底要有為學的路子,畢竟不成能大家都是生而知之的賢人,也不是大家都能從六合萬物中感悟出文章事理。但諸位請考慮,在幾百年前,這些承載了學問的竹簡,都在那邊?就算諸位都是貴胃以後,但家中藏書又有多少?”
話裡話外,還是在暗指學說之成,固因賢人斥地,又有賴於世人間代參悟完美。
這事理也聽得世人不由點頭,連遠處正在張望的那中年男人都不由悄悄點頭,但緊跟著,他又獵奇起陳錯會如何迴應。
陳錯看了他一眼,笑道:“荀子曾言:循法例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父子相傳,以持王公。由此可見,在諸國紛爭之前,那文籍文獻皆有其數,是由專門的王官辦理,備之公用。最後乃至於生長到,這些王官父子相傳,不知其義!若不是最後,這些學問文籍,從王庭中傳出,到了官方,便是真有賢人,又有幾人可為學?”
一念至此,很多人的心機又活絡起來,特彆是那夏菁,更是眼神熾熱,當即就作揖問道:“敢問先生,方纔所言的兩種學問傳播,不知是哪兩種?”言語間,已初顯恭敬。
“教員?他說的是真的?”邊上,那少年倒是滿眼獵奇。
至於這有關於幾百年前的汗青之事,就更是少有人能曉得,何況麵前這些年青人?
因而,他底子不管對方話中的質疑,反而順勢而為,目光掃過麵前世人,笑道:“諸君不是獵奇,如何從頭緒中,看出興衰趨勢麼?我曉得,諸位中有好些人,實在是感覺我乃是一時幸運,可巧說對結局麵,那我們無妨反其道而行,就以這百家昌隆的局麵,反過來拆解其過程,追朔其泉源,來搞清楚,為何這百家能夠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