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故友之和談(下)[第3頁/共3頁]
張博虎笑意不減的道:“既是和談,應當是力圖一拍兩就,而不是一拍兩散。勞煩楊兄給個實價,可否?”
第二條提出讓夏軍全線後撤,退至上年八月之前的兩國實際節製線以內,那便意味著隨州、荊州、安慶、撫州等地都要退給南楚。雖說吃進嘴裡、吞落下肚的肉斷無吐出之理,但站在南楚的態度上來講,也不是全然冇有事理。
“你我若能代表兩國訂立和約,此節不能寫入此中。非要寫入的話,寫得太多大楚必會朝野激憤,隻能寫個三五萬兩聊以應景。糧秣一事亦是一樣的事理,最多償付十萬石。”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都說禍不及妻兒,這個年代講究的倒是一人犯事、連累九族,有幾人真正能夠做到?張博虎的拜托,無疑具有相稱大的難度。
一味的做夢娶媳婦、儘想功德,當然不太實際。以是南楚才提出第三條,情願付出大夏軍費六百萬兩作為賠償。
因見張博虎眼神有異,當即展紙一閱:“楊兄惠鑒:吾自幼喪父,家貧無依,在外顛沛流浪多年,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現在方知。立品苦被好話累,涉世無如本質難。”
“你我乃是故舊之交,你與秦氏是何乾係,不必多言。我強行綁架秦氏,委實是出於無法。你之以是索要钜額軍費,應當也早已想到了。我設謀聲言向你賄賂黃金萬兩,就是為了給你提個醒。秦氏在大楚廣結人脈,與朝中眾臣的好處牽涉盤根錯節。將其連根肅除並不難,我若為之,則等因而斷了很多人的財路。值此危難時候,妄自成為眾矢之敵,莫如放秦氏一馬。好歹算是取之於楚,用之於楚!”
夏帝明旨詔令楊致全權主持和議,兩國罷戰媾和之事早已天下皆知。張博虎此番又慎重其事的伶仃列為一項條目提出來,並非多此一舉。如許一來,夏楚兩國就擺在了職位對等的位置,事關國度麵子,多少為南楚挽回了一點麵子。
楊致一口回絕道:“冇得籌議。糧秣一粒不能減。”
二人算不上是朋友。乃至能夠說是仇敵。為了所謂的惺惺相惜?為了張博虎對他的信賴?實在連楊致本身也說不清楚,為甚麼會承諾張博虎的要求。
語含調侃的道:“張兄,楚帝與譚相竟然有勇氣提出那等媾和前提,而你竟然也美意義說得出口,真是難為你了。想不想聽一聽我的觀點?”
“敢問楊兄,大夏若非賦稅難續,軍資不濟,還會承諾與大楚媾和嗎?亂世和約不過是一時輕易,豈能當真?且不說大楚賦稅自給尚且艱钜,單就軍器而言,即便故意破鈔重金購買,現在夷州為你所據,海路由你把持,你會賣嗎?大楚又能買獲得嗎?大楚獨一能夠倚仗的,隻要、隻能、也隻剩下本來的積累下來一點家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