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 斯文人罵人的藝術[第1頁/共2頁]
當然,不是說豪門和貧家後輩就能不顧及自家的好處。
首輔既然開口了,韓瑗、劉弘基也就耐住了性子。
房玄齡開口了,他打圓場,“都是同殿為臣的同僚,何必出惡言相誅。陛下自有陛下的籌算,我等為臣者,又何必暗裡妄加測度,還是靜待陛下詔令便是。”
兵部尚書劉弘基翻著白眼道:“我們的陛下老是天馬行空,標新創新。還能做甚麼?老夫想啊,陛下不過是想對科舉鼎新作些變動唄。”
可也正因為此次挑選,房玄齡落空了本來在推戴李世民的那批舊臣中,超然的職位。
李沐公佈聖旨,新舊劃斷,從科舉軌製鼎新肇端,大唐各縣主官、軍隊郎將、校尉、隊率之職皆須從科舉進士當選用,同時廢除保舉、門蔭軌製。
這就是差異。
政事堂內,內閣大臣、刑部尚書劉德威嘟噥道。
紙貴、書更貴。
一時候,氣得神采赤紅,手指著劉弘基連話都說不出來。
理科考三類:明經、明算、時政。
對將門、官宦冇法形成真正的威脅。
……。
他們都以為,平凡人家的後輩,不管理科、武舉都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平凡人家承擔不起冊本和紙張的破鈔,這纔是世家掌控天下人才的真正啟事。
這類留白,是極具意義的。
以是說,科舉鼎新在李沐心中,非常首要。
從世家豪族選才,不成能至心為天子所用。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選中的人纔可否為天子所用,或者說隻為天子所用,這乾係到帝位的安定。
在他們看來,天子此舉隻不過是在作秀,拉攏民氣。
那校尉、郎將以上的軍官,不率軍隊去殺個幾百、幾千人,誰敢讓他獨領一軍?
常言道,冇殺過人的將軍,就是個紙糊的將軍,就是又一個趙括。
就算韓瑗將原話向李沐告狀,劉弘基也冇有甚麼錯處,乃至劉弘基還能辯白成替韓仲良管束韓瑗,因為劉弘基與韓仲良是一輩的同僚。
武舉也考三類:軍技、兵法、計謀。
房玄齡一副事不關己的古板臉。
科舉鼎新的意義,在於選何種才和選才體例。
因為它選的不是淺顯公事員,而是真正進入朝堂的儲備人才。
從李沐即位以後,他便是如此了,除了恪守本份外,他更多時候,就是這一副模樣。
以是,他固然身為內閣首輔,但很多時候,都不表示定見。
這類差異在很長的時候裡不成能被消弭。
題目是,世道垂垂承平,哪有那麼多的人去供他們殺?
先不說淺顯人家提拔的後輩,遠冇有將門後輩那種耳聞目染的憬悟,加上餬口前提的龐大差彆,常常在什長、夥長的任用上,將門後輩確切天賦就勝於淺顯人家後輩。
也就是說,官員的世襲、門蔭、保舉製,被完整突破。李沐留了一絲裂縫,就是各縣縣丞、縣尉之類的輔職,可供官員們安設子侄之用,這也是為了和緩既得好處個人的情感,同時也為了舊政新政之間的過渡。
都說培養一個官不輕易,那培養一個重臣,就更不輕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