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你還記得初次見我的情景嗎[第2頁/共12頁]
"林文忠公之婿、前贛南兵備道、弟子的同年沈幼丹。此人有文忠公之風,廉潔奸佞,又在恩師幕中辦過軍務,受過恩師的感化,派他去任蘇撫也很適合。""幼丹是不錯。"曾國藩望著樓下江麵上遲緩行駛的一隊帆船,似不經意地點了點頭。沈葆楨早已在他的巡撫人選中,隻是沈更適合代替毓科在江西,但這尚在擬議中,不能說。"另有人嗎?"李鴻章沉吟半晌,說:"弟子常日對人才留意不敷,一時想不出了。"曾國藩笑著說:"此人遠在千裡,近在麵前。""恩師指的是弟子?"李鴻章大吃一驚,渾身血液當即沸騰起來,臉和脖子都漲紅了。
傳聞要由本身去招募淮軍,援救上海,李鴻章比當年中進士點翰林還要鎮靜。他非常曉得亂世年初,有槍便是草頭王的事理。上海一個月光厘捐就是六十萬,拿出一半來,便能夠養五萬精兵了;手中有五萬精兵,誰還何如得了!
曾國藩悄悄點頭,持續說:"吳煦耐久節製江海關,執掌上海財權,此人在運營上很有一套。傳聞此次他極力主張請湘軍進上海,又是他拿錢出來租洋船。這表白吳煦與何桂清有彆。這個財神爺你要用。你一任蘇撫後,便奏請規複吳煦藩司兼關道之職,將他緊緊拴住。""恩師,我明白了,不但對薛煥、吳煦是如許,對上海、江蘇宦海原則上也是如許,隻要不是斷念塌地跟著何桂清與我們作對的,弟子一概都讓他保持原官不動,以便穩定民氣,一齊對於長毛。"李鴻章真不愧為他恩師的高足,他能很快地舉一隅而反三隅。
餉銀極缺的曾國藩,絕對不能眼看上海落入承平軍之手,他派人敏捷趕到荷葉塘,要正在家療養的九弟擔當這個任務。曾國荃不承諾。他的眼睛盯著江寧城。攻陷安慶後,曾國荃以為本身既有攻城的本領,又是天下第一福將,打江寧非他莫屬。這一點,曾國藩也有同感,見他不去,也就不勉強了。九弟不去,再派誰去呢?曾國藩將部下帶兵的將領一一掂了掂:李續宜是個病夫,鮑超是個莽夫,都不能擔此重擔;張運蘭、蕭啟江均非大將之才;貞乾不能獨當一麵;至於多隆阿、韋俊,向來就不能算是親信,如許的大事,豈能放心讓他們去乾;彭玉麟、楊嶽斌當然適合,但既然要成全老九的天下第一功,豈能又折他的海軍輔翼!
曾國藩回到衙門,將這個設法與趙烈文籌議。趙烈文完整同意。並說出兩個更加首要的來由來:一是曾家家世太盛,軍權太大,要謹防謗讟,預留後路。趁著現在暢旺期間,讓李鴻章出來建一支淮軍,名為另立流派,實為一家。萬一此後曾家有不測,湘軍有不測,隻要李鴻章在,淮軍在,大局則不會分裂。二是河南、皖北撚軍權勢很大,江寧光複後,首要的仇敵便是它了。仗打得久,虎帳風俗必定滋長,且湘軍不平北方水土,此後平撚,還得靠由皖北招募的淮軍。趙烈文這兩個來由一說出,曾國藩不由得心悅誠服,為本身身邊有如此遠見高見的人才而歡暢。固然作為本身的傳人,李鴻章另有很多不敷之處,但衡量利弊,隻要他最為合適了。曾國藩不再躊躇,他要為目前的救上海之危,更要為今後的百年大計,把李鴻章儘力拔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