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計中計[第1頁/共5頁]
彆的,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宛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白竹六孔南簫
(一)立式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錄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吹打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簫的吹奏技能,根基上和笛子不異,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活絡度遠不如笛,不宜吹奏花舌、垛音等表示富有特性的技能,而適於吹奏悠長、溫馨、抒懷的曲調,表達清幽,高雅的感情。簫不但適於合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絃和河南板頭樂隊等官方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處所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端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共同琵琶摹擬的鼓聲,描畫出遊船上簫鼓鳴奏的景象,在全部樂曲中,簫聲綿綿,流利抒懷。
當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采取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體例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整分歧,僅在指法上略有分歧。這類八孔簫的長處是:音量大,轉調便利。普通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簫的吹奏技能與笛近似,但不如笛活絡。
在簫傳統的調稱呼號上,不管簫的是非,還是調的凹凸,凡是六孔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簫以第四孔作“1”,都稱為“小工調”,凡是六孔簫的第六孔作“1”,八孔簫以第八孔作“1”都稱為“正宮調”,凡是六孔簫以第四孔作“1”,八孔簫以第五孔作“1”,都稱為“凡字調”,凡是六孔簫以第五孔作“1”,八孔簫以第七孔作“1”都稱為“六字調”,凡是筒音作“1”,都稱為“乙字調”, 凡是第一孔作“1”,都稱為“上字調”,凡是第二孔作“1”,都稱為“尺字調”。
種類
簫,當代用於宮廷雅樂邊棱音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竹”。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儲存了很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也稱“彄數”)構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製看編管整齊擺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質料看,排簫除竹質外,另有骨質、石質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什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什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砥礪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明最早的什物,距今約3000年。
合奏或重奏時普通采取立式。兩臂天然向前,兩手持簫,手指天然曲折,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頭部向前但不能前傾更不能後仰。雙肩和雙肘天然下垂,切忌聳肩。簫放在嘴上時與身材約成45度角,因為角度太小了輕易低頭,太大了又輕易揚頸,如許不但姿式不雅,也影響呼吸。兩腿站定,兩腳稍稍分開,身材重心落於兩腿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