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9章 行宮朝會[第1頁/共3頁]
在祭奠當天和次日,凡五品以上從征文武一概沐浴齋戒,並按品階穿吉服。但雄師出征在外,除了高官重臣,少有連品級號衣也一併帶上的,在場軍都批示使級彆的很多軍官也隻好穿戴大赤禮服插手。
吉時一到,先是郭榮登壇,隨行內侍立於階下宣讀致辭,實際上這時要湊樂,儀仗隊著大紅吉服,手執羽毛行八佾之舞,這個是源於周禮,按規格為: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就是八列六十四人。
而郭榮現在主持的祭禮介於中小祀之間,主如果代錶王師光複古疆,祭先農、旗纛、城隍等,地盤失而複得,諸神香火還得再行續上,同時也宣佈對幽州的治權。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凡遣官祭告,天子親身主持,不成假手於百官。但自唐以來,秦漢一脈相承的中原禮節法度大幅度變動,至五代更是一朝一改,屢經刪減煩瑣禮節。郭威立國後,改天子封禪之製,與太廟祭奠等混而為一,設為郊廟大祭,每年元日停止一次。
在唐朝之前的帝王祭奠,以郊廟社稷為大祀,首要祭太廟祖宗;以日月、天神、地盤、山川及帝王先賢旗纛為中祀、首要祭六合之神;以伏羲、神農、西王母、太一諸神等為小祀,主如果祈穀。
竇儀的建議,不過是多設三個軍州分權,用以製衡幽州軍府,以減弱兵力,但於邊疆如許設置,輕易形成事權不一,無疑非常倒黴。
判府事者總軍政,其下置兵馬都鈐轄幫手掌軍,北部依防地分置兵馬鈐轄,直屬北平府。與兵馬都鈐轄對應另設北平府佈政使司,此權柄範圍可參照經略使司為差官,主掌政務,刑偵、財稅等,請陛下考慮!”
然後祭奠正式開端,禮官先奉上香燭,由郭榮上香,焚黃紙於銅爐。結束再奉上盟主,郭榮拿起意味性地滴一滴血於酒盞中,小抿一口灑於神龕前,以是,甚麼叫執盟主者,就表現在這裡。
首要大事定下,行宮朝會結束,郭榮擺駕元和殿偏殿賜宴,但因為齋戒,這天宴會也是素食,不過天子與眾臣一起飲宴也並不常見,對於軍都使級彆的軍官算是一個大大的恩賞。
最後誓戒,郭榮率文武官員一起手持事前銘文的木齋戒牌行拜禮祈福,這個禮節就算完成了,然後木齋戒牌要帶回家,放在家中神龕**起來。
禮節停止了一個時候,結束後兩天圜丘高壇才氣撤走,郭榮隨後率文武步入元和殿,內裡已由殿直灑掃安插了一番,並與內侍一起值守。因這座皇城是耶律德光期間所建,用得很少,殿內過分廣大使得光芒有些暗,設施也不齊備,冇有條案和坐榻,眾臣隻能分作兩班站著施禮聽政,不過比在虎帳內停止是好多了。
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天平節度使郭崇為北平府佈政使,以濮州刺史張藏英副之,之前薊州刺史邊仁昭權知北平府,以滄州乾寧軍兵馬都監寵從鐸為薊州刺史,棣州刺史高仲貽為檀州刺史,平盧牙內都使安守忠為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