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0當“熊貓”遇上“貓熊”[第2頁/共2頁]
但我總感覺當代漢語更通行的風俗彷彿是“形”在前,“本”在後,如“狼狗”、“馬蜂”、“牛人”、“象鼻蚌”等等,象形的“狼”、“馬”、“牛”、“象鼻”等均往前站,而身為本質的“狗”、“蜂”、“人”和“蚌”則屈居火線,特彆是“熊貓”或“貓熊”的一名本家兄弟乃通稱“狗熊”而非“熊狗”,就因為它是一頭像狗的熊!
三是深感“團團”“圓圓”的取名充滿了中國人的政治聰明,不管你如何倒置,“團團”還是“團團”,“圓圓”也還是“圓圓”,決不會又鬨出一個諸如“圓團”一類的字序歧義。
日前北京中新社駐台灣的記者陳立宇和路梅寫的《台灣中華郵政將行大熊貓團團、圓圓郵票》的動靜中,“熊貓”狹路相逢,一頭趕上了“貓熊”,成果相安無事,戰役共存。那動靜原文以下:“台灣中華郵政公司宣佈,將在大6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正式公開表態的當天,也就是農曆春節前後,行‘敬愛植物郵票─大貓熊’郵票和郵折,包含全組郵票、小型張樣張和原圖明信片的郵折限量二萬五千套,每套新台幣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