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薩拉熱窩[第2頁/共4頁]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至公在薩拉熱遇刺,導致第一次天下大戰發作。為記念刺死斐迪南的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當時的拉丁橋後改名為普林西普橋。第二次天下大戰期間,南斯拉夫軍民在薩拉熱窩同德國法西斯展開苦戰,終究擊潰了德軍。為懷想在二戰中為保衛薩拉熱窩而捐軀的義士們,市內建有一座義士記念碑和豪傑瓦爾特的半身泥像。
新城區是20世紀70年代興建的。很多東方風格的當代化修建和住民小區在波黑戰役期間遭到了嚴峻粉碎;現已大部分獲得了修複。寬廣的波斯尼亞大道橫貫郊區,碧波清澈的波斯尼亞河支流米裡亞河蜿蜒由西向東流過,兩側是凹凸起伏的山岡;依山而建的民居鱗次櫛比,白屋紅瓦在鬱鬱蔥蔥當中分外光鮮。入夜時分,登高遠眺,萬家燈火,星光光輝,蔚為壯觀。
薩拉熱窩始建於1263年,人丁38萬,群山環繞,風景娟秀。全城呈東西走向狹長的形狀,南北是起伏連綴的山巒,從東到西好像一條綵帶披掛在巴爾乾半島波斯尼亞河泉源的東部。城東的入城口地帶為險要的山路,一側的山嶽上築有一座土耳其統治期間的城防古堡。城東不遠處有一座石拱“羊橋”,它曾是汗青上薩拉熱窩通向東方天下的首要流派。蜿蜒的山間公路,穿越崇山峻嶺,與南斯拉夫相連。城西是波黑通向西歐的首要公路、鐵路交通支線和航空港,並連通著波黑通向亞德裡亞海濱的旅遊公路。路旁有另一座石橋“羅馬橋”。波斯尼亞河的泉源四周是波黑國度公園。這裡天然景觀美不堪收:草木富強,碧水波紋,木橋辟路,曲徑通幽。在薩拉熱窩的東南和西南部山區,各有一處天然滑雪活動場。
第二次天下大戰期間,被德、意法西斯拔擢的“克羅地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實施種族滅儘政策,3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殛斃。今後,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兩族結下了世仇。1960年代末,當時的南斯拉夫帶領人鐵托和卡德爾曾決定將波黑的穆斯林列為一個民族,同時鼓勵其他共和國的穆斯林插手波黑,導致波黑穆斯林人丁超越塞族人丁。
就如許,她來到薩拉熱窩,住進了假日旅店。
這個征象在歐洲獨一無二。
中間城區多為奧匈帝國期間的古典修建。上帝教堂、東正教堂與伊斯蘭清真寺塔漫衍於城區以內,格外顯眼,也提示人們這裡有三種宗教。波黑戰後構成的稠密伊斯蘭教氛圍,讓人感到彷彿置身於中東的阿拉伯天下。在這一帶觀光旅遊,底子感受不到這是一座歐洲都會,奇特的民族風情為這裡染上了異國情調。可見,當年阿拉伯人在這裡的影響很大。
薩拉熱窩屬於波黑,全稱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這個國度的名字她很陌生;但是提起這個國度的都城薩拉熱窩,她影象猶新,那就是來自同名電影。
薩拉熱窩的建城汗青能夠追溯到公元1263年。“薩拉熱”一詞的意義是:“蘇丹總督的宮殿”。1465年,蘇丹的使者製作了官邸,後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一個大眾混堂、一座橋梁、一項水利工程、一家客店和一個貿易區,這些都成為今後都會的中間。一個世紀後,一名行政官在這座都會又製作了圖書館、室內市場、宗講授校、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