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斷刀解迷霧,地宮現機關(下)[第1頁/共3頁]
嵇康正考慮如何答覆,那將軍又道:“我從她身上搜到了鐘會的令牌,看來是特工無疑。”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選定曹丕為太子,同年將曹林封為譙侯,密令其督造地宮。之以是將此要事拜托曹林,曹操自有一番籌算。他以為諸子中,次子曹丕雄才偉略,上馬可橫槊,上馬能成文,是帝王之才,但唯獨完善容人之量,行事過於狠辣,不留餘地。曹彰乃大將之才,曹植文冠天下,然好武者輕易折,善文者不堪辱,皆有所忌。唯環夫人生子曹衝,聰慧仁愛,可為聖主,何如早夭。餘下諸子,皆有其短。第十子曹林,脾氣中正,進退有度,不憤不激,可於千萬人當中藏其首尾,而人不察其智,足以守住這塊寶地,遺給先人緩緩圖之。
地宮中,嵇康將《孟德新書》交與曹緯。曹緯一目十行,讀到“八卦陣圖”的破解之法時,將其與吊掛在石壁上的地宮迷陣相對比,不由欣喜道:“本來如此,此陣可解了!能獲得此書,實乃叔夜之功!”他這邊正喜不自勝,那邊門外的將軍大聲通報導:“稟告侯爺,擅闖禁地的女子,擊傷看管兵將,逃出洞外了!”
本來,那日獲得曹林表示後,嵇康便從那把百辟刀動手,查詢此中的隱蔽。他與曹璺分開銅雀台時,曹林曾低聲吟誦了曹植《登台賦》中的幾句:
《孟德新書》乃曹操所作,他總結兵馬半生的軍事生涯,連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前人的兵法著作,對行軍佈陣、決勝千裡提出了獨到觀點。兵法共有十四篇,十三篇為兵法韜略,最後一篇是政略。先人曾有故事說,張鬆曾讀此書一遍,過目不忘,將書中內容倒背如流。楊修將此事奉告曹操,曹操大驚,覺得本身所著與前人暗合,遂恨而燒之。故事本欲恥笑曹操多疑,小肚雞腸。但細想來,因驚駭與前人思惟暗合,被先人冠以“抄襲、抄襲”的罵名,便將本身心血所成付之一炬,是多麼狷介又坦白?而後中國文壇千載,抄襲之風愈演愈烈,以其成名立室者大有人在,不知其可比曹孟德乎?
“銅雀台……那邊被司馬氏把持,防備森嚴,如何進得去?”曹緯愁道。
“開初我也如許以為,但查遍此刀皆未找到。厥後又想,一部兵法豈能藏在一把小小的刀中,而這‘雀’或許並不是指刀,而是指銅雀台。”
“雀中……莫非藏在此刀中?”
仰東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銅雀台疇前至後彆離為金虎台、銅雀台、冰井台,三台中間以兩座閣道式浮橋相鎖連,用時懸起,不消則放下。後代文人說“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二喬”原指的就是這兩座浮橋。金虎台與銅雀台之間有玄武池,彆名南校場,池水從漳河通暗道引來,可練習水軍。冰井台中有三座冰室,用來儲藏戰備物質,但世人隻知其用卻無人曉得這三座冰室究竟在何方位,以及如何進入。除此以外,銅雀台東邊建有銅雀園,也就是《登台賦》中“望園果之滋榮”的地點。銅雀園是“建安文學”的鼓起之地,也是“鄴下文人”的堆積地,建安七子中很多人都在這裡留下過詩篇。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蔡文姬後,曾在這裡召見過她,並聽她用焦尾琴彈唱了傳播千古的《胡笳十八拍》。一曲彈罷,引來百鳥悲鳴,聞者無不垂淚。按照以上線索可大膽猜測,曹林所吟的“望園果之滋榮,聽百鳥之悲鳴”指的便是當年蔡文姬在銅雀園操琴之事。但是,此事與《孟德新書》又有何乾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