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呂光回城(2)[第2頁/共2頁]
步兵的行列過後,長長的牛車隊緩緩駛進城門。車上堆著的,看形狀是糧食!餓久了的姑臧住民看到這一車車糧食後騷動起來,人群中發作出陣陣狂喜的呼聲,這是劫後餘生的人用極力量收回的嚎叫。人潮向街心擁來,卻被街邊保持次序的兵士攔住。一隻隻肥胖的手臂伸出,有望地在空中虛抓。
十六國一百三十多年裡,翻開史乘,常常看到的短短幾行字:
這麼多糧食,絕對不會是呂光帶出去兵戈而剩下的。在這災荒中那裡還能找到糧食?我在街口看著呂氏一族的趾高氣昂,內心嘲笑。
“關中饑、疫。”
“荊、豫、徐、揚、冀五州大水。”
我們從小被奉告中國地大物博,實際環境倒是,地確切大,物卻不博。因為東西南北地理上的差彆,每一年都會在部分地區產生天災。國度同一時,可在各地間調配資本。分裂時又或者官家過分敗北,呈現災荒卻無人施助的地區如何辦?隻能搶彆人的。以是天災常常跟天災連絡在一起。王朝分裂或靠近滅亡期間,史乘上就會呈現大量的天災記錄,科學之人總以天譴來解釋。實際是國度有力調配資本,饑荒與戰役實在密不成分。
王粲《七哀詩》中所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故處,何能兩相完!’”這些悲劇,正在這個期間的中原大地各處上演著。看著騎在頓時對勁不凡的呂氏諸人,悲忿得難以平複表情。為甚麼是如許一群人在把持著政權?為甚麼這個期間最卑賤的,便是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