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不負如來不負卿(新版) - 第299章 譯經的輝煌(2)

第299章 譯經的輝煌(2)[第1頁/共3頁]

每小我都在思考羅什這番關於直譯與意譯之間的均衡乾係。僧叡舉起還是拿著羊毫的右手,喊道:“師尊,不如改成‘人天交代,兩得相見’,如何?”

心下讚歎。如許的事理,果然隻要他才氣真正洞徹。可覺賢並不睬解:“公眾中識字之人未幾,他們怎能曉得高深的佛法大義?”

羅什對我微微點頭,表示我不要再說了。我隻得坐下,儘量讓本身重新變回隱身人。他看向眾僧,目光悲憫,一臉淡然:“羅什的譯文究竟如何,非是一時一代人能下定論。今後,自有汗青來評說。”

我安靜下來,讚成地看向他。是啊,何必在乎?自有汗青來評說。

他下榻,在弟子們麵前徐行走過。環顧一下,用清楚的聲音漸漸說道:“天竺風俗,甚重音韻語體。宮商音韻,以入弦為善。凡是覲見國王,必有讚美德業,拜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文中的偈頌,便是天竺的詠誦款式。但若將天竺偈句照原樣改成漢語,易失其神韻。雖得粗心,但於體裁等方麵多有走樣。有似嚼碎飯再喂與人,不但落空原味,且易令人作嘔。”

―――――――――――――――――註釋――――――――――――――

關於譯場的描述,參考季羨林《佛教十五題》——《佛經的翻譯與翻譯構造》。

慧皎《高僧傳 鳩摩羅什》:“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也。……初沙門慧叡,才識高超,常隨什傳寫,什每為叡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雲:‘天竺國俗,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讚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粗心,殊隔體裁,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他的刪繁就簡,真正的啟事是他瞭然傳法工具是泛博公眾。玄奘譯經二十年,譯出一千三百多卷。羅什譯經時候遠不如玄奘長,譯作隻要三百餘卷。可羅什的譯文直到當代還是廣為傳播,而玄奘隻要一部《心經》最為人所熟知。因為玄奘翻譯的多是高難度的佛教實際,不是做佛理研討的人,普通不會看玄奘的譯文。正如羅什所言:曲高和寡,古今殊同。

慧皎《高僧傳 僧叡》:“什所翻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經》。《受決品》雲:‘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曰:‘將非:人天交代,兩得相見。’什喜曰:‘實然。’其貫穿標出皆此類也。”

大殿中這麼多人尊羅什為師,卻無一人站起為他辯白。他的龜茲弟子們雖想說甚麼,卻因為本身也是本國人,難以辯白。我忍不住站起家,大聲說道:“羅什法師為陛下著《實相論》,‘出言成章,無所編削。辭喻婉約,莫非玄奧’。這還不敷以證明他的漢文程度麼?”

他漸漸踱步,語重心長地說:“譯經要考量野豔均衡。完整照原義,過於‘野’。隻求文筆富麗,過於‘豔’。文過則傷豔,質甚則患野。野豔為弊,同失經體。如何求得筆墨更順暢,義理更圓通,乃是我等譯經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