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重生明星音樂家 - 第六百九十一章 研究

第六百九十一章 研究[第2頁/共3頁]

而共同霓裳羽衣曲的霓裳羽衣舞是更中國宮廷跳舞中的典範佳構。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卷444_9):“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小巧箜篌謝好箏,陳寵觱栗沈平笙。”有自注雲:“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聲,《霓裳》序初,亦複如此。”

《霓裳羽衣舞》可謂是唐朝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跳舞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關於霓裳羽衣曲演出時的環境,我們還能夠從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獲知:“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其自注:“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繁音急節十二遍。”自注:“《霓裳曲》十二遍而終。”又:“翔鸞舞了結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自注:“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白居易在《早發赴‘洞’庭舟中作》寫道:“出郭已行十五裡,唯消一曲慢霓裳。”說的是霓裳羽衣曲在官方演出的環境,我們能夠推想它在宮中演出時其佈局的浩大。

白居易《夢得得新詩》(卷462_25):“池上今宵風月涼,閒教少樂理霓裳。集仙殿裡新詞到,便播歌樂作樂章。”提到用笙吹奏此曲。

而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更詳細描述了此曲在憲宗時演出的環境,散序6遍、中序18遍、曲破12段。而前引《新唐書》卷21則稱它的長度是“十二遍”。

曲破彆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跳舞為主,繁音急節,噪音鏗鏘,速率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步加快到急拍,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王子晉廟》(卷451_15):“子晉廟前山月明,人聞常常夜吹笙。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亦是用笙。

但調子古樸,曲中常呈現降落的七度音(b7),表現出唐朝燕樂側商調的典範氣勢。歌曲的情調嫻雅而沉鬱,特彆是兩處(b7)音與“人安在”、“飄零久”的歌詞相共同、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秦放歌想要複原的《霓裳羽衣曲》,相傳為唐玄宗李隆基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兒山為玄門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吹奏。[超多都雅小說]。更多最新章節拜候:.。舞曲的內容表示仙真在上界的餬口情狀,有“上元點環招萼綠,王母揮死彆飛瓊”等玄門神話場景。唐高宗,玄宗等人親身撰寫青詞,表揚,供羽士祭獻禱告時利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競相效仿,從而更加進步了玄門的程度。

到了南宋年間,薑夔發明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段還儲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內裡,他所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高低片,歌詞為是非句,佈局上明顯已遭到詞樂的影響。

對此曲的佈局和舞姿作了詳確的描畫:全曲共三十六段,分離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舞、器樂吹奏為一體。全曲36段,表示了中國玄門的神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