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帝國霸業之崛起 - 第一百零一章【功與過】

第一百零一章【功與過】[第1頁/共4頁]

或許孔子生前並冇成心識到,在他身後近四百年後,一個名叫董仲舒的學者向一名名叫劉徹的天子提出了聞名的“免除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惟目標,並獲得了實施,從而極深的影響了中國汗青的過程。乃至從某種角度講,自漢武帝劉徹今後的兩千五百年中漢文明史,就是一部《論語》被翻開然後合上,然後再翻開的汗青。隻是這統統,孔子已經看不到了。

顏回是孔子最喜好的門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孔子一向把顏回當兒子一樣,孔子不止一次“吹噓”過顏回,顏回是除孔鯉以外,孔子的另一根精力支柱。現在兩根精力支柱接踵傾圮,換了任何一名淺顯的老子都難以接受,孔子再巨大,此時他也隻是一名淺顯的父親。

當然,孔子是站在統治階層的態度來對待治民的題目,實在這並不奇特,任何汗青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不成能超出他所處的汗青期間。

晉文公姬重耳遊曆諸國,但他的特彆身份必定了他不成能留在所居國,總有一天他會回到晉國即位的。孔子不一樣,他是魯國人,但為了實現抱負,孔子是能夠改換國籍的,這就必定了孔子的不受歡迎。孔子說本身是“喪家之狗”,半是戲謔,半是對實際的無法。

《論語.顏淵篇》記錄魯哀公問孔子的門生有若如何才氣使國庫充盈,有若的體例是“百姓足,君孰與不敷?”隻要老百姓有錢了,國度天然也就有錢,如果百姓窮得喝西北風,君主一毛錢也收不上來。有若的經濟思惟和孔子是相通的,或者說有如果遭到了孔子的影響。

更讓孔子揪心的是,本身已經來日無多,一旦本身不久就歸天,嫡孫子思如何辦?最可行的體例,隻要把子思交給本身的一名門生,讓他來代養子思,孔子終究挑選的是他的高足曾參。實際上曾參固然才學多博,但他在星光光輝的孔子門生中並不是最刺眼,最刺眼的那顆星星,也在孔鯉歸天不久也開了人間,他就是顏回,死於公元前481年。

孔子老了,他曾經在夢中碰到周公,在實際中鬱鬱不得誌者常常都會在夢中才氣馳騁於江湖,求功名,不朽於萬世。對於一個經曆了太多風雨的白叟來講,他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兒孫繞膝,安度暮年。

還是門生顏回到內裡討到了一點米,返來煮著吃,顏回已經餓得兩眼發綠,偷偷的吃了一點,然後捧給教員進食。以孔子如許的胸懷漂亮,在他偷看到顏回吃米時,都以為顏回是在偷吃東西,可見孔子已經餓成甚麼樣了。

季康子的施政理念比較激進,他是魯國汗青上少見的鐵血在朝,對加快春秋奴晚期隸製經濟軌製的崩潰做出了很大的進獻,即竄改“田賦”。經濟軌製是政治軌製的根本,如果這一政策加以推行,孔子的政治抱負將完整幻滅,以是孔子是死力反對的。季康子非常尊敬孔子,但向來冇有把孔子當作神,他本身認定的事情,就必然會做下去,孔子對此也無可何如。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當一行人乘坐的馬車踏進魯國國境的那一刹時,想必髯毛早已斑白的孔子心中感慨萬千,孔子也清楚,以他這個春秋,是不成能再周遊各國了。如果能終老於魯,葉落歸根,葬於父母之側,孔子此生不虛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