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鄭和·海權·沉冇的戰艦[第2頁/共2頁]
專業對口,聽者又這麼殷切,王逸少提及海絲之路,也更加興趣勃勃。
“楊浦船廠應當是最早的產業造船廠之一吧?彷彿是1865年製作的!我記得,現在已經不消了,拿來修建‘長江口二號’沉船的博物館了。是不是?”
話說到這兒,王逸少又想起一事,便持續對黎海平科普起來:“老黎,你曉得致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嗎?”
“這個我曉得,彷彿叫‘海上馬車伕’。”黎海平撇撇嘴,“聽起來很威風,前麵還不是翻車了。”
說到這個,黎海平倍覺親熱。他的這艘輪船,固然不是楊浦船廠所出,但一些部件卻來自於此。
“是,不管是郊野考古,還是水下考古。我們考古事情者,通過發掘獲得的資訊,能讓汗青變得更有信度,也更有溫度。”
“那我就說說海上絲綢之路的生長階段吧。前一階段,從秦漢到公元1500年。阿誰時候,我國的海絲之路是一個地區性的交通收集,東邊能夠達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南邊能夠達到東南亞,西邊能夠橫渡印度洋,最遠能達到非洲東海岸。這裡已經是起點啦,走不了更遠。不過,在這一階段,我們中國一向是處於主導職位。宋朝的時候,廣州、泉州、寧波都有主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到了明朝,嗯,‘鄭和七下西洋’,就不消我多說了吧?不過,很遺憾,就在鄭和下西洋以後,中國船舶就很快從印度洋退出了。到了15世紀末,中國船舶更是從蘇門答臘島以西消逝,就算偶然出海,也隻是在馬六甲以東海疆活動。
逝者已矣,但先人須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人,並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而是曾經新鮮非常的生命。
俄然間,黎海平的手機鬨鈴響了,他忙摁掉鬨鈴,俯身在視窗往前看。
“還能有甚麼啟事?不是被打沉的嗎?”
黎海平笑道:“頓時就要到了!不是我老黎吹牛,我這艘漁船,向來都不會晚點哦!”
他說得冇錯,王逸少也點點頭:“當時候,風行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嘛,彆的不說,就說楊浦船廠吧,它但是我國近代產業的見證之一啊!”
右火線,花生粒大小的一個點,呈現在黎海平的視野裡。
“這個曉得!如何?致遠艦、經遠艦、來遠艦,是在甲午海戰中……淹冇的?”
王逸少搖點頭:“這很難說清,但我們能夠通過提取到的出水文物,獲得部分資訊。比如說,考古事情者提取到了海員的身份牌,或是寫了名字的望遠鏡。如許,我們就不難曉得這些就義將士的身份和名字。作為先人,我們固然冇法挽救他們的運氣,但起碼能夠銘記他們的名字啊!”
“滴滴!滴滴!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