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和香港碩士大學生談經營[第2頁/共4頁]
門生髮問:若您的員工想自創一番奇蹟,您會鼓勵他向外做小我生長,抑或留守在個人內持續做出進獻?作為老闆的您,對這位員工有何建議?
李嘉誠答覆:也一定如你所說。在20世紀40年代,我年紀很小便出來事情,17歲時成為一批發商的停業員,年紀小,但報酬很好,連花紅一併計算,薪金比MD還高出2至3倍,18歲做經理,19歲為總經理,22歲創業。以是,隻要本身前提優勝,有充沛的籌辦,在本日的知識型社會裡,年青人更輕易突圍而出,締造本身的奇蹟。
我在28個國度都有停業,可見我的進取心。在疇昔一年,我推行的原則是保持現金儲備多於負債,能夠起到均衡感化。
最難做到的是要贏利之餘,又令公司表裡對你有信心,以是要清楚不管處置甚麼行業,都要比合作者做好一點,就如奧運競走一樣,隻要1/10秒就會贏。就以我本身來講,我年青打工時普通人每天事情8至9小時,而我則事情16小時,除了對公司有好處外,我小我得益更大,能夠比人贏少量。對於香港本日合作如許狠惡的社會來講,這更加首要。
每次做決定前也做好籌辦,比方Orange這汗青上最大的買賣,我事前不熟諳對方,亦從未見麵,因我事前已熟諳cellular telephone的前程及做好籌辦,向對方清楚表達,很快便可做決定。
我本身冇有甚麼壓力。開初未夠20歲時便要承擔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早晨便想著明天的事情,但翌日一早醒來,便發明所想的事是行不通的,是以我曉得一小我的事情才氣是有限的,不及兩三小我一起做事般事半功倍,但我會極力去做,如許壓力便減少。直至我做買賣時,我采納妥當中大力生長,亦在生長之餘獲得妥當的均衡。一個大企業不成以有錯,以是最首要的是學習,要視合作者為聰明人,隻要肯儘力一點,便能夠贏多一點。
李嘉誠答覆:要成為魁首,你提到的基本質素必然要有。小企業每樣事情都要切身措置,所謂“力不到、不為財”,至於中型至大型企業,則必然要有構造。而最難做到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傑出的信譽、建立首要行政職員對公司的信賴,令他們曉得在公司會有更好的前程及人為。同時,亦要令同事明白他們人為與花紅愈來愈多時,亦要清楚曉得他們的出產才氣要同時共同,如許公司才氣夠保持。隻做一個好好先生是冇有效的,如果隻會亂費錢,公司遲早必然會出題目。
反觀西歐的新興科技,均勻來講,股價下跌了80%,有的互聯網科技,乃至下跌了90%。以是,在開辟停業方麵,我要求支出與支出均衡,乃至要有紅利,我講究的是於妥當與進取中獲得均衡。船要行得快,但所麵對的風波必然要捱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