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刻紙人[第2頁/共2頁]
小時侯廈門是“豪傑的海防火線”,與金門常有炮火來往,以是我們老百姓住家的每一片玻璃窗上都要用白紙條貼一個大大的“米”字,大人們說如答應以有效地製止炮彈的爆炸震破玻璃。因而兒時的玻璃窗老是帶有戰備慘白的光影,讓我鬱鬱的。其間上映了一部彩色藝術記載片《剪紙》,在當時是很可貴很可貴的,由此我熟諳了剪紙藝術。有個鏡頭極深的鏡頭:當農家的油燈撲滅的時候,老奶奶把一頭紙剪的至公雞貼上玻窗,那紅紅暖暖的感受真是好極了,看慣了“米字格”玻窗的火線小朋友們尤甚。剪紙最後就是以窗花的風采進入我狹小的視野。
1963年的六一兒童節,老爸帶我逛中山路,在“工藝美術品商店”(現在樂器店的隔壁)發明瞭有剪紙出售,引發我極大的興趣。店裡另有珠拖鞋、漆線雕、印章、彩塑等等“大人的工藝品”,售價很高,主如果供應華僑的,天然與我們小朋友無涉。但剪紙就分歧了,閩南話裡人物剪紙是以“仙”為計算單位的,“每一仙”售價是5分錢,可謂價廉物美。老爸利落地滿足了我的要求,一下買了“兩仙”:一是嶽雷,一是餘化龍,是《說嶽全傳》裡的人物,夾在講義中,一時候愛不吝手。人物剪紙的臉部眉眼清楚,鼻嘴髯毛一應俱全,相稱邃密。廈門剪紙與電影《剪紙》不大一樣,是用刀刻出來的,因而人們就叫它“刻紙”。在工藝美術的分類中“刻紙”該當屬“剪紙”旗下的一個分支。
我覺得刻紙是對剪紙藝術的一種開辟與昇華,美崙美奐的“水滸人物刻紙”應當是廈門的“一絕”,在我們閩南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固然跟著政治活動的產生而消弭,但是它給我們一代人刻下了深切而蒼勁的外型和揮之不去的汗青身影。很難設想一種官方工藝美術品能在那麼長久的時候裡征服了那麼多小朋友的心並爭相仿照、互換、保藏……我覺得這是個獨特的文明征象很值得研討,官方工藝和我國傳統文明的精華連絡在一起就能產生出龐大藝術魅力,而一旦藉助最淺顯的渠道就有能夠開釋出無窮的藝術能量,併產生出勃勃的文明生機。
1965年我考上了雙十中學,就不再那麼沉迷這項“小男生的活動”了。但也不安地發明,“水滸豪傑”已承遭到了明顯的打壓,最後是中山路的店家悄悄地把那108將的鏡框給撤了,緊接著櫃檯裡的刻紙也悄悄換上了《紅岩》人物和“大寨人”、“大慶人”以及其他工農兵豪傑榜樣,“*”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候開端覆蓋著城鄉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