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清山變 - 第118節 得道多助(3)

第118節 得道多助(3)[第2頁/共3頁]

劉炳章揚聲大笑:“公然好笑!”

獲得陸建瀛的助力,劉炳章到了揚州,這裡是天下第一紙醉金迷之地,鹽商大富之名哄傳天下,未得親眼所見總為虛妄,本日到此,劉炳章真有歎爲觀止之感。

“這些人錢是有很多,卻於風雅二字,全然不諧。鹽商買書畫,真假吵嘴辯白不出來,隻要馳名流題跋的就以為是好的;買古玩更加的好笑,凡是代價貴,而古玩上有殘破的,就以為是真品。也不曉得給那些門下的清客們騙去了多少銀子。幸虧是這些人有錢,也不大在乎。”

不過鹽這類東西不能多吃,每一年的發賣都有一個約莫規定的數字,這個數字叫‘額引’,如果額引已滿,則積引如何發賣呢?針對如許的環境,袁世振又想出了一個彆例,叫減斤加價之法。把每引規定的斤數減少,卻又代價上揚。

如許一來的話,本來認購了鹽引的鹽商裡外發熱,兩端虧損,為了彌補他們的喪失,朝廷下旨意:準予這些人永占引地,稱為‘引窩’,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引地是江寧的話,則世世代代都答應你在江寧售鹽,其彆人,一概不準從中再摻一腳。這是一種一次虧損,世世大站便宜的功德,天然的,鹽引開端出售的時候,認購的非常主動。

“一年是十萬兩,十年就是一百萬兩,”劉炳章一邊聽,一邊掰動手指頭算:“三十年為一世,就是三百萬兩,三世積存,就是千萬家資,這些錢可如何用啊?”

他來得不巧,到了揚州的時候天降大雨,路上行人希少,不過卻給了他更多瀏覽賞識的機遇:揚州的街道上有一條路是用青色的石板搭建而成,板上砥礪著儘是蓮花圖案,在這大雨當中沖刷的乾清乾淨,奇特的是,路上卻冇有半點積水,雨水隨下隨逝,也不曉得都流到那裡去了?

鹽引就如同路引,鹽、引互不相離,一旦分離,就算是私鹽。在綱法出台之前,朝廷積引甚多――也就是鹽產滯銷的環境很嚴峻。厥後顛末改進以後,各省自有指定的鹽商能夠發賣,旁的人不能登陸,天然贏利極大。

“如何呢?”

“不過嘛,說到文物古玩,這些人略識之無,說到蓋園子,這些人確是講究得很。”周委員接上了話頭,持續說道:“這些人蓋園子,圍牆基腳用石塊壘成,拿江米熬成稠漿粘合,這是仿效明太祖建南都城的做法,傳聞能夠保持千年不壞呢。”他又說:“揚州城中最馳名一座園子叫容園,隻是用來待客的廳堂,就有三十八座之多,其範圍也便能夠想見了。”

“劉先生您想啊?如許大的園子,隻是平常用度,即令每一項都是纖細之處,堆集起來,也成巨數。相傳有一小我,為人保舉到鹽商家中任職,總管一問,這小我冇有讀過書,也冇有甚麼本領,便安排他做了個司燭的差事。在這小我想來,看管燭火,該當是個很安逸的事體。殊不知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