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節 多事之秋(2)[第2頁/共4頁]
“我不是責備。不過,叔平,你家世清華,又久在京裡,乾的都是清貴的差使,隻怕情麵險巇,宦途肮臟,還未深知。我隻不過提示你,隨時要留意罷了!”
“講做事,第一不能怕事,越怕事越多事。恭王的前車之鑒。”
“各省報解南北海防經費,每年不過3、四百萬的定額,如何會拿不出來?還要戶部替水兵衙門去籌這筆的款?”
“我天然是一本初誌,甘願惹人厭,不肯討人好。”閻敬銘歎口氣,欲言又止地好幾次,終究道出了貳心底的感慨:“說實話,我亦實在冇有想到,樸園也會從中橫插一手,。不然,我如何樣也不肯到這九陌塵凡中來打滾!”
彆的一封給是他給奕譞的便函,說得比較露骨了:“戶部初定南北洋經費,號稱四千萬,後因積年解不及半,不得已將江、浙、皖、鄂各省厘金,奏改八折,仍不能照解。閩、粵厘金則久已奏歸本省辦防。近三年來,北洋歲入不過三千餘萬,南洋所收雖多,但用諸兵事,不免有杯水車薪之弊;部中有案可稽。似戶部指定南北洋經費四千萬兩撥歸水兵,亦係浮名,斷斷不能如數。應請七爺主持全域性,與戶部熟商,添籌的款。”
轉到這個動機,翁同龢有著無可言喻的悲慘,奕和本身多年交好,並且他所秉承的應當儘量快速處理東洋戰事的主張,也是和本身不謀而合,但恰好天子不肯等閒放過,如之何如?
另一種觀點,也承認戶部六堂官都是讀書人,操守大抵可托。但除立山兼領外務府大臣以外,其他五小我都與內廷有特彆乾係,福錕的簾眷日盛,是儘人皆知的事,景善則是天子母家的親戚。漢缺三堂官,翁同龢、孫家鼐在毓慶宮行走,孫詒經在南書房行走。徒弟與南書房翰林,猶之乎大族巨室的西席與清客一樣,向為深宮視作‘本身人’。由此看來,天子美滿是派了一批親信在掌管戶部,將來予取予求,正無已時。
窗子斜開半扇,西風如刀如冰地刮在臉上,火辣辣地疼,但是腦筋卻復甦很多了,定神想一想閻敬銘的話,有些摸不清他的來意。以他常日為人,及看重本身這兩點來講,自是以過來人的資格來進一番忠告,但話總得有個結論,隻說難處,不是徒亂人意嗎?
“如何呢?”翁同龢吃緊問道,“既然都歸水兵衙門出入,又與戶部何乾?那邊來的費事?”
先提到正題的是客人,“朝命過於高聳。”翁同龢說,“汲深綆短,菲材何堪當此重擔?所好的是,仍舊有中堂在管,今後統統還是要中堂主持。”
翁同龢也是一樣,絕未想到奕譞會異軍崛起,不過對這兄弟兩個短長,他跟閻敬銘設法分歧,奕譞也有他的好處。總而言之一句話,自從用兵東洋以後,奕雖稱賢王,但國事上和天子多有齟齬,特彆是前不久的楊乃武一案,為寶鋆之事,這君臣兄弟兩下鬨得很不鎮靜,天子此次啟用奕譞,想來也是成心要製衡恭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