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我所邀者仁民名[第1頁/共4頁]
郡賊曹、決曹好辦,隻要有合適的人選便可,鄴縣縣寺卻難動手。
“明公的意義是?”
當日回到郡府,何儀即打起精力,當真將此二詩寫下,共寫了十五份,由郡府遣人彆離送去郡中十五縣,並遵循荀貞的叮嚀,這些送詩的郡吏沿途每經一鄉,便停息下來,將此二詩出示給鄉薔夫看,命之謄寫下來,亦吊掛於鄉寺的堂上。
鄴縣冇有被於毒占有過,但被於毒長時候地圍困過,縣外麥田受粉碎的程度亦不小。
這也恰是荀貞的目標,他恰是出於政治的考量才把這兩首詩抄襲了出來。
成果和他料想的差未幾,不但獲得了郡內的獎飾,並且最首要的是:獲得了州中的表揚。州吏多是從諸郡名流中辟除的,既獲得了州府之表揚,那麼用不了多久,州內諸郡應也能知他此二詩了。或許再用不了多久,乃至冀州鄰近的諸州也能知他此二詩了。
如此這般,旬白天,郡中各地就已皆知這兩首詩了,是以二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在這些送詩去諸縣的郡吏們回程的路上,他們已能在鄉野入耳到孩童唱誦了。
岑竦、何儀作為主記室的吏員,侍從在荀貞擺佈,二人亦大加讚佩。何儀說道:“儀自大文辭,今聞明公此二憫農憂政之詩,方知儀所擅者,小道也。敢問明公此二詩何名也?”
人是政治的植物,特彆是處所長吏,更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政治有關。
王芬家世豪貴,對底層百姓並無像荀貞如許深沉而濃烈的豪情,但他到底是黨人的八廚之一,對此二詩也是大加讚美,送了道檄書到魏郡,對荀貞提出表揚。他在檄書裡寫道:“卿至郡旬月,安定於毒,可謂知兵;書此二詩,憫農勸政,可謂仁民。有卿在魏,州安枕無憂。”
黃色的是成熟的麥子,青、綠色的則或是成片的野草,或是低矮的灌木。
在高邑的王芬也聽到了這兩首詩。
荀攸歎道:“囊昔董仲舒雲:‘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當今之世,豪強兼併猶烈於昔,豪強之室,膏田滿野,奴婢成群,徒附萬計,貧者勞累長年,仰給於人,不得其養,可不就是即便無賊亂時髦且‘四海無閒田’時‘農夫猶餓死’麼?況乎於今!況乎於今!”
再能兵戈,也隻是一個“將”。為將易,為治國治民的“良相”難。
遠處、近處的鄉亭裡舍不時有白叟和孩子收支,從裡落通往麥田的鄉道上,時見有提著水甕的婦人,麥田間放目儘是打著赤膊、穿戴犢鼻褲、正在收麥的農夫。收割好的麥子堆積在田邊的道上,受粉碎小的處所,麥子堆積如山,受粉碎大的處所,未免就顯得稀稀落落。
諸吏早就傳聞荀貞是個“墨客”,暮年在故鄉時他就“寫”出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佳作,此時聞他有了詩興,皆湊趣道:“下吏等請聞之。”
黃巾起亂、黑山起亂,豪族、大姓、士紳當然喪失慘痛,可最刻苦的還是百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不止合用於承平時,也合用於戰亂時。就荀貞之所見、所聞,固然魏郡兩遭賊亂,被滅族的豪強、士紳很多,可倖存下來的這些,因為有豐富的家根柢在,現在過得仍然是人上人的日子,就比如鄴縣趙氏,每天吃不完、拋棄的美食好菜就不知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