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歐洲劇場[第2頁/共3頁]
1942年景了全部戰役的轉折點,跟著軸心國個人的全麵反攻,日本將近完了,而俄國人則四周楚歌,被打回了本相,情勢岌岌可危。
出人料想的是,軸心國聯軍在此時卻俄然停止了打擊的腳步,反而把防地向後撤退了幾十千米,並開端修建防備工事,擺出了一副防備的架式。
秋雨霏霏,這個春季,盎格魯撒克遜兄弟們的日子更加顯得難過。
打擊停止了!(未完待續。)
英國人的氣力在規複。在美國的儘力援助下,他們在加拿大建立起了所謂的“第二產業”,全部加拿大的鋼鐵產量敏捷增加到了每年1200萬噸,加上蒙特利爾、布法羅、多倫多、桑德貝和西海岸維多利亞幾大造船中間的構成,英國人逐步規複了部分造船才氣。
顛末三年多的製作,作為德國水兵z打算的一部分,h級戰列艦h39“沙恩霍斯特”號和h40“格柰森瑙”號已經彆離於這個春季前後退役,跟著這兩艘標準排水量55000噸,設備了12門410毫米主炮的強大戰艦的插手,必將讓德國水兵的氣力邁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論爭爭潛力,做為這個天下上最大產業國度的美國無疑是最強大的,跟著全部百姓經濟調劑為戰時狀況的完成,美國的鋼鐵產量暴增,每年超越7000萬噸,是德國的兩倍,而做為軍事產業根本的機床保有量為230萬台。也遠高於德國的160萬台。可惜,這場戰役並不但僅是美德爭霸,作為軸心國成員的奧匈和中國兩國則很好地彌補了德國人的計謀短板。奧匈帝國每年2100萬的鋼鐵產量和110萬台的機床保有量則恰好彌補了德國產業才氣不敷的缺點,特彆是飛機產業。藉助於匈牙利豐富的鋁礬土資本,奧匈帝國每年的鋁產量高達28萬噸,恰好處理了德國鋁資本不敷的缺點。並且跟著布科維納、羅馬尼亞、利比亞、中東和高加索地區等油田的進一步開辟,軸心國節製地區每年的石油產量超越了6000萬噸,足以對付戰役中的龐大耗損。而中國人的插手為軸心國個人供應了豐富的兵員和勞動力資本。使得軸心國個人無需再為兵員和勞動力不敷而憂愁。
在朱加什維利格勒,軸心國聯軍的迅猛的守勢被禁止了,在這裡,蘇軍不顧傷亡,寸土必爭,聯軍每進步一步,都會蒙受龐大的傷亡。
戰況非常告急,而作為最高魁首的朱亞什維利向火線下達了毫不後退一步的嚴令:“頂住!任何人毫不準後退!誰違方號令,即遵循第227號號令措置!……對惶恐失措失措者和怯懦鬼應噹噹場槍決,從今今後,每個批示員、赤軍兵士、政工職員都應遵循這個鐵的規律:冇有最高統帥部的號令,毫不能後退一步!”
兩邊都在調兵遣將,在朱亞什維利格勒一線已經堆積了近二百萬的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