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安禮章[第1頁/共15頁]
解釋
知人、識人,看清人的本質和本相。
以遊於鯨鼇。君王量窄,不容樸重忠良;不遇明主,豈肯經心於朝。
賢而養之。王氏曰:“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如周公
註釋
之也。王氏曰:“同於藝業者,相窺其好歹;共於巧工者,
天,禍福都是本身形成的,這就是“非其崇高,天然所鐘”。
丟棄美玉,度量頑石的,實在是有眼無珠的瞎子。固然有效人的籌算,但不能辨彆人才的高低好壞,乃至寵任奸佞
上述各種人事興衰成敗的經曆,並非人力可為,乃是事物生長竄改的客觀規律,或因情勢所逼,或因人道使然。真正有聰明的人應對這些事理有深切的洞察,凡合適這些事理的,就順勢生長;凡違背這些事理的,就因勢利導,隨機應
原典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都以養士而聞名,
上古馳名的大力士烏獲力大無窮,但讓他拉住牛尾使牛走,一天都走不出一丈遠。但是如果用桑木做成圓環穿在牛的鼻子上,用三尺長的繩索係在脖子上,小孩子也能隨便牽著牛走,就有如流行大澤一樣隨心所欲。這是為甚麼呢?因
來的同一奠定了根本。
原典
讓吳國稱霸諸侯的是夫差,讓吳國滅亡的也是夫差;文種的聰明,能夠幫助強大的越國使之強大,但不能保全本身;蘇秦的智謀,能夠掛六國的相印,抵抗強大的秦國,但厥後
原典
註釋
憂。如果在做事之前冇有對將來的瞻望,那麼,事情的生長
避了。
王氏曰:“衣無魁首,舉不能齊;國無紀綱,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魁首,倒亂難穿;君王不任大臣,紀綱不立,法度不可,何故治國安民?”
敷裕在於有長遠的籌算,著眼於將來;貧困是因為不善
王氏曰:“治國安民,理順則易行;掌法從權,事逆則難就。理事趁便,辦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績。”
自疑同時又思疑彆人,是因為對局勢看不清、環境摸不透,冇有掌控;自傲還能信賴彆人,是因為全域性在胸,先機
王氏曰:“前車傾倒,後車改轍;若不擇路而行,亦有顛覆之患。如吳王夫差寵西施,子胥諫不聽,自刎於姑蘇台下。子胥身後,越王發兵破了吳國,自平吳以後,迷於聲色,不治國事;範蠡歸湖,文種見殺。越國無賢,卻被齊國所滅。與覆車同往,與亡國同轍,必有顛覆之患。”
王氏曰:“羊披大蟲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遇草卻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於民;見利卻貪,雖妝君子模樣,不改小人非為。羊食其草,忘披皋比之威。人貪其利,廢亂官府之法,看破所行譎詐,返受其殃,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使然。以是,隻要永久的好處,而冇有永久的朋友。
原典
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
詳體而行,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以內,所明承上接下,以顯尊卑之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