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晚唐新氣象 - “五姓七家”中國最後的貴族

“五姓七家”中國最後的貴族[第3頁/共4頁]

回顧汗青,能夠看到,盛唐時,“五姓”在朝廷上並無絕對上風。啟事一是,當時建唐的功勞——“關隴軍事個人”仍有很大權勢;二是天子成心壓抑;三是大力推行的科舉測驗軌製導致很多庶族朝臣呈現,而當時“五姓”多以門蔭入仕,不適應且不接管科舉測驗這類新的退隱體例;四是豪門出身的朝廷權臣的嫉恨(如武周時宰相許敬宗和李義府所為)。但“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中樞停止了重修,“五姓”藉助於科舉軌製而重新昂首,比如滎陽鄭氏,盛唐時為宰相者難尋身影,而自中唐開端,持續呈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說;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鬥室、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亂”前任宰相的獨一2人,事情掉隊入中唐,則連續有8報酬宰相。世家大族之以是重新崛起,與把握了科舉權有密切乾係,再有就是在適應了科舉測驗軌製後,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風與知識傳統使他們在測驗中占有特彆的上風。如範陽盧氏,有唐一代特彆是自中唐起,中進士者超越百人,這一數量令人驚奇。要曉得,唐朝時科舉測驗中的進士測驗是最難的,登科人數又少,盧氏能有此成績,自是藉助於家風與知識之厚。但高門大族中亦有始終鄙棄科考軌製而秉承中古貴族看法的,比如以蔭入仕的宰相趙郡李德裕和滎陽鄭覃,李德裕“恥與諸生從鄉賦,不喜科試”、“尤惡進士”,滎陽鄭覃更是建議拔除進士軌製。

但不管是北魏時,還是唐朝時,天下士族,崔氏始終排在第一名,在北魏期間,於中國北方,獨一可於之對抗的是範陽盧氏,厥後的“崔、盧、鄭、王”、“崔、盧、李、鄭”、“崔、盧、李、鄭、王”、“崔、盧、王、謝”,都是崔、盧排在前兩位。而鄭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終在“四姓”與“五姓”以內,隻要王、李二姓在擺列中有竄改。綜觀“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譽與氣力,以5分為製: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趨勢,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降落趨勢,打4分(12位宰相);範陽盧氏呈中幅降落趨勢,打3分(9位宰相)。貧乏標杆人物與重臣;滎陽鄭氏呈中幅上升趨勢,打4分(13位宰相);隴西李氏呈持平趨勢,打4分(12位宰相);趙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趨勢,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降落趨勢,打2分(10位宰相)。唐朝時,雖在“五姓”,但作為郡望——“太原王氏”這幾個字的影響力有限,在團體上已大大次於崔、盧、鄭、李。啟事除了貧乏標杆人物與重臣外,另有自北魏時起就家風不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