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我為國家修文物 - 第八章 居然比我還小

第八章 居然比我還小[第1頁/共2頁]

古書畫的鑒定,是一項實際性很強的事情,需求耐久的知識與經曆的堆集。

將這幅文徵明的《鬆柏同春圖》平攤開後,向南先是拿眼睛團體掃了一眼,畫作的絹帛色彩泛黃,邊角部位另有一些較著的纖細開裂和皺褶,畫作的裱紙用手摸上去,也有些乾澀。

等柳河川走了以後,老趙乾咳了兩聲,笑著對向南說道,“老柳就這個脾氣,二十多年前還是個新兵蛋子的時候,也是這副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模樣,連班長都拿他冇體例。”

站在一旁的柳河川揮了揮手,俄然插話道,“我先出去一會兒,你們就在這裡聊吧。”

老趙將一個新燙過的茶盞放到向南的麵前,然後端起茶壺給他倒了一杯茶,這才說道,“我此次確切是特地從東北趕過來找向專家您的,主如果有個事情,想請您脫手幫手。”

向南也冇多說甚麼,笑著在劈麵的沙發上坐了下來,開口說道:“方纔我聽柳教員說,趙總找我有事……”

明朝唐寅在《六如居士畫譜》中,援引元朝畫家王思善的話來講就是:“宋有院絹勻淨厚密,亦有獨梭者,有品級精密如紙老。但是淡薄者非院絹也。”

說完,也不管向南和老趙兩小我一臉懵比的神采,甩甩手就分開了。

當然了,文物修複師本身就需求具有比較高的文物觀賞才氣,不然的話,你連真器和假貨都辨彆不出來,還如何希冀你能夠選用合適的質料和伎倆去修複這件文物呢?

這大抵跟宋朝天子書畫藝術成就比較高有必然的乾係吧?

聽到向南這麼一問,老趙頓時心花怒放,趕緊從隨身帶的阿誰大包裡將一幅包得嚴嚴實實的畫作取了出來,然後遞給了向南。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身為明朝內廷供奉的王諤、呂紀等人用的絹帛,固然不是貢品,但比張路用的就要精密勻淨很多了,但他們用的絹帛還是比不上宋朝的院絹。

跟著科學技術的生長,現在,鑒定界已經能夠采取碳十四的檢測體例來檢測當代墨跡,以此判定墨跡存留的時候,用來辨彆古書畫的成書年代。

他覺得這趙總從東北趕過來找本身,是為了修覆文物,畢竟他的身份始終都是文物修複專家,可不是甚麼文物鑒定師。

想了想,他笑著說道:“趙總你把畫帶來了嗎?”

言歸正傳,明朝姑蘇的輕產業比較發財,絹帛出產加工得比較邃密,是以,像唐寅、沈周、仇英這些人的畫作,用的絹帛固然不是“貢品”,但大多質量比較好。

這類絹因為太稀不輕易著墨,是以,當時的書畫家們,常常先在絹帛的背後托上一層紙,然後再停止書畫創作。

而這,也成為了絹本畫作鑒定的一個首要方麵。

“老柳都說了啊?”

光是從表麵上來看,這幅畫作的確是有些年代了。

“咳咳。”

但質料是真的,這幅畫卻不必然是真的。

“幸會。”

頓了頓,他持續說道,“我傳聞您不但在古書畫修複這一塊是海內首屈一指的專家,在書畫鑒定方麵也是個大裡手,想來想去,我就找上門來了,還但願向專家能脫手指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