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附錄 <天工開物>的傳播》譯文[第2頁/共3頁]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產業各章的法文摘譯,集合支出在《中華帝國產業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
約莫17世紀末年,它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學術界對它的援引一向冇有間斷過,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個漢籍和刻本,以後又刻印了多種版本。
公元1899年,直隸候補道衛傑寫的《蠶桑萃編》有很多部分援引了《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援引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雲南通誌》的食貨礦政部分也詳細援引了《《天工開物.附錄.五金》章關於銅、銀等金屬冶煉技術的論述。
1830年,法國聞名漢學傳授儒蓮(1797―1873)初次把《《天工開物.附錄.丹青》章關於銀硃的部分譯成法文,題為《論中國的銀硃》。譯自中文並摘自名為《天工開物》的技術百科全書,頒發於《新亞洲報》第5卷中。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
公元1840年,聞名學者吳其浚在《滇南礦廠圖略》關於采礦冶金方麵的論述中,參考了《天工開物》。公元1848年,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穀類等部分有很多處所援引了《天工開物》的《乃粒》章。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理科學研討所中國科技史研討班的學者們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當代日本語,並加譯註、校注及標點,至今脫銷。
1964年,德國粹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譯成德文並加了註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
18世紀後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冊本中,發明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選集》、宋應星朋友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惟,是以《四庫全書》冇有支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今後,也再冇有人刊刻此書,是以《天工開物》在清朝冇有進一步暢通。
公元1694年,日本聞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公元1704年景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筆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