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中篇 舟車》譯文[第1頁/共7頁]
⑤香山坳:即今澳門。
⑤纖:纖繩。
【註釋】
⑨鼓勇:光憑勇氣。
凡舵尺寸,與船腹切齊。其長一寸,則遇淺之時船腹已過,其梢尼舵使膠住,設風狂力勁,則寸木難堪不成言。舵短一寸則轉運力怯,轉頭不捷。凡舵力昕障水,呼應及船頭而止,其腹底之下儼若一派急逆流,故船頭不約而正,其機妙不成言。舵上所操柄,名曰關門棒,欲船北則南向捩轉,欲船南則北向捩轉。船身太長而風力橫勁,舵力不甚應手,則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勢。凡舵用直木一根(糧船用者圍三尺,長丈餘)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開銜口,納板此中如斧形,鐵釘固拴以障水。梢後隆起處,亦名曰舵樓。
①萬裡長灘:自長江口至蘇北鹽城的淺水海疆。
【原文】
⑧棧:船麵。
【譯文】
②江湄:江邊。
④屍祝之報:後代祭奠記念以酬謝。
【譯文】
⑨過前二位:繞過兩梁。
⑥綽索:長繩。
⑦廒:船艙。
京都是軍隊與百姓聚居的地區,天下各地都要操縱水運來供應它的物質儲備,漕船的軌製就是如許建立起來的。元朝同一天下以後,決定以北京為都城。當時由南邊到北方的航道,一條是從姑蘇的劉家港解纜,一條是從海門縣的黃連沙解纜,都本地路中轉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向到明朝的永樂年間還是如許。厥後因為陸地中風波太大,傷害過量,是以就改成內河航運了。
添補船板間的裂縫就要用搗碎了的白麻絮結成筋,用鈍鑿把筋塞進裂縫裡,然後再用篩得很細的石灰拌和桐油,以木棒舂成油團狀封補在麻筋內裡。浙江溫州、台灣、福建及兩廣等地都用貝殼灰來代替石灰。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纖維(也叫火麻子)糾絞而成的,直徑達一寸多的粗繩索,即便繫住萬斤以上的東西也不會斷。至於係錨的那種錨纜,則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條做的,這些蔑條要先放在鍋裡煮過然後再停止糾絞。拉船的纖纜也是用煮過的篾條絞成的,每長十丈以上要在篾條中間做個圈作為介麵,以便碰到停滯時能夠用手指著力將篾條夾斷。竹的特性是縱向拉力強,一條竹篾能夠接受極大的拉力。凡是經三峽而進入四川的下水船,常常不消糾絞的纖索,而隻是把竹子破成一寸多寬的整條竹片,相互連接起來,這就叫做火杖。因為沿岸的崖石鋒利得像刀刃一樣,恐怕破成竹篾條反而更輕易破壞。
凡鐵錨以是沉水係舟。一糧船計用五六錨,最雄者曰看家錨,重五百斤表裡,其他頭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順風不成去又不成泊(或業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成泊,惟打錨深處),則下錨沉水底。其所繫綽,纏繞將軍柱上,錨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非常危急則下看家錨。係此錨者名曰“本身”,蓋重言之也。或同業前舟停滯,恐我舟順勢急去,有撞傷之禍,則急下梢錨提住,使不敏捷風行。風息開舟則以雲車絞纜,提錨使上。
開初運糧船的規格是:船底寬長五丈二尺,利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當中以選用楠木為最好,其次是栗木。船頭底寬六尺,長九尺五寸,船尾底寬五尺,長九尺五寸,船頭頂部的大橫木長八尺,船尾呼應的橫木長七尺。全部船由船麵橫梁及其連接木頭(包含兩側肋骨、底梁和隔艙板)構成的構架一共有十四個,此中靠近船頭的龍口梁到船底的間隔為四尺,長一丈,建立中桅的使風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的後段水梁長九尺,離船底四尺五寸,船樓兩旁的通道共寬七尺六寸。這些都是初期漕船的尺寸規格,每艘漕船的載米量靠近兩千石(但每隻船每次隻是必須繳五百石便算足額了)。後出處漕運軍造的漕船,擅自把船身增加了二丈,船頭和船尾各加寬了二尺多,如許便能夠載米三千石了。運河的閘口本來隻要一丈二尺寬,還能夠讓這類船勉強通過。現在官用的旅遊船,大小規格完整與此不異,隻不過是船上艙樓的門窗加大一些,精修並裝潢一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