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人亡兩不知·[第1頁/共2頁]
或許將來有人見了它說:哦,這就是蘇青的墳嗎?或許有人會說:蘇青是誰呢?――是文人,她有甚麼作品?待我去找找看。固然當時我已享用不到版稅了,但我還是樂於有人買書的……甚麼處所是我的歸宿?我真正的靈魂永久依傍著仁慈與愛。
張愛玲的作品被後代研討者從故紙堆翻出來的時候,人們才驀地發明,當年的上海灘,另有一個才女名嬡,叫蘇青……
1954年5月,由蘇青編劇的《屈原》首演,演員獲獎了,音樂獲獎了,恰好腳本冇獲獎,因為“蘇青”這個名字實在讓劇團感覺難堪。更具玄色詼諧的是,蘇青編劇的《寶玉與黛玉》在京、滬連演300多場,場場爆滿,創下劇團演出的最高記載。
中華群眾共和國建立後,上海市文明局戲劇編導學習班招生,蘇青也報了名,想通過學習在新政權裡謀一份新的職業。
蘇青身後冷落,火化時,獨一幾個後代與親人在場。三年後,她的次女崇美和小外孫去美國,帶走了她的骨灰盒。
鑒於她的“汗青題目”,文明局冇有登科她,厥後還是夏衍出麵說項,蘇青才得以進入學習班。
接下來的曆次活動,蘇青更是飽受折磨,她落空了事情,疾病纏身卻無錢看病,向本身的幾個孩子乞助,對方卻與她劃清邊界。蘇青的大女兒李崇孟餬口在溫州,從小是祖父母養大的,對蘇青豪情較冷酷;二女兒李崇善,蘇青很不喜好她,表情不好經常常拿她當出氣筒。李崇善對母親也冇有好感,成年後到外洋讀書,再也冇返來。
蘇青一每天朽邁,身邊隻要次女崇美和小外孫,祖孫三人擠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屋子裡相依為命。
三十年後,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而我卻魂歸黃土……總有我的葬身之地吧。我將在墓碑上大書“文人蘇青之墓”,因為我的文章雖不好,但我確是寫它的,已經寫了很多,並且還在持續寫下去,預備把它當作畢生職業,如何不成以標明一下本身的身份呢?
蘇青也常寫信給她,語句落寞:“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期間也不遠了。”“整天臥床,甚麼也吃不下,改請中醫,出診上門,每次免費一元,不能報銷……我家的芙蓉、菊花也都有了花蕾,將近開了。這些花是我生命末期的朋友。我並不悲觀,隻是放心等候上帝的呼喚。我病很苦,隻求早死,死了甚麼人也不告訴。”
每當女兒去上工,小外孫上學,就隻要她一小我在家,扶著支離的病體,侍弄幾盆花草,消磨殘年。這時她幾近和外界隔斷,常日裡來看望她的,隻要當年《女聲》半月刊(1932年,滬江大黌舍長劉湛恩夫人王立明所辦)的主編王伊蔚白叟。
比及查清她的確與賈植芳隻是在做學術上的切磋,在監獄待了一年半的蘇青才被放出來。
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蘇青少了昔日的傲氣,冷靜接管了餬口帶給她的統統,曾經風頭無兩,何必在乎當今點滴好話?在敏感的期間,甚麼都是浮雲。可惜收斂脾氣並冇給她帶來好運,她在改編汗青劇《司馬遷》時,為更好地塑造司馬遷的形象,樸拙地寫信向複旦大學傳授賈植芳請教。接著,1955年發作了“胡風事件”,賈植芳被打為胡風分子,有人在賈家發明瞭蘇青的那封信,蘇青是以遭到連累,被關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