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命天子是西瀅·[第2頁/共2頁]
泰戈爾來華的時候,新月社全程歡迎,徐誌摩是貼身翻譯,陳西瀅也跟著伴隨。林徽因、梁思成、陸小曼都有戲份台詞,而淩叔華作為北大門生代表,屬於給外賓獻花那種龍套角色。
淩叔華如何與這些一線明星攀上友情呢,這個題目很好處理,她家有錢,花個幾百上千銀子露幾個鏡頭還是不成題目。
直到1926年淩叔華從北大畢業,兩人談了兩年後,陳西瀅才鼓起勇氣拜托幾個前輩上門替本身“美言”,涓滴不敢說是提親,淩叔華也動員了本身的幾位教員。
陳、淩兩人結婚時,胡適的證婚詞是:“中國佳耦隻知相敬而不言相愛,本國佳耦隻言相愛而不知相敬,陳君與淩密斯如能相敬又能相愛,則婚姻目標始得完成。”婚禮席未終,新佳耦雙雙潛去,“不知所之,似為避朋友鬨洞房也”。
淩叔華想請胡適做證婚人,在婚前寫給胡適的信中寫道:“在這麻痹汙惡的環境中,有一事還是告慰,想通伯已經跟你說了吧?……通伯腦筋清楚,瞭解敏捷,察看精確,是很多人不及的。……適之,我們該好好謝你纔是。”
淩叔華說泰戈爾對她的人生影響很大:“要成為一個高文家,要讀書,但還要多逛山川,到天然裡去找真善美、找人買賣義、找宇宙的奧妙。實在不但單印有黑字的白紙纔是書,餬口就是書,情麵就是書,天然就是書。”
泰戈爾訪華當時被稱為文學界一大盛事,實在也就新月社一幫人在折騰:當時把持北洋當局的直、奉衝突不竭,孫中山在廣州號令北伐,國共合作的黃埔軍校忙著招生,共產黨在北京的機構被查……國事不堪,新月社還在研討“調和與美”,弄個洋墨客來,難怪被先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