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1頁/共5頁]

搏之不得,名曰微。

可貴之貨,令人行妨(fáng)。

曠兮其若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夫惟不爭,故無尤。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品德經》提出了“有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唐朝)的治國方略。這類思惟在經濟上能夠減緩群眾的一些壓力,對初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經》注者如雲,乃至有幾位天子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品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返國,對日本社會生長產生過影響。《品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建了玄門,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玄門的根基典範。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猶兮若畏四鄰;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六合以是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是以聖報酬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四章

上善若水。

第一章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複歸於無極。

吾何故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湛兮似或存。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天然。

渙兮其若淩釋;

《品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異寶典,對中國陳腐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切的影響,它不管對中華民族的脾氣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同一與穩定,都起著不成估計的感化。它的天下意義也日漸明顯,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根究此中的科學奧妙,尋求人類文明的泉源,窮究當代聰明的秘聞。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國度昏亂,有忠臣。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第十二章

第十七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不自是,故彰(zhāng);

故大製不割。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其次,畏之;

善之與惡,相去如何?

第二十八章

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