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1頁/共7頁]
魏晉名流的攝生文明
四,兼養為功。攝生要重視到各個方麵,哪個方麵都不能忽視,都必須兼顧到。而普通人很難麵麵俱到,以是嵇康說:攝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斷,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
顏之推對攝生文明的進獻,在於他特彆重視到攝生與環境的乾係。古時求仙的人常常想與世隔斷,躲到深山裡去修煉,這實在是一種胡想,人不成能分開發展的環境,也不能分開社會。攝生必須在環境中養,必須在社會中養,不成能伶仃一小我養,人總會遭到環境或者社會如許那樣的影響。是以,攝生的題目就不能不聯絡環境和社會一起來考慮。
明顯,在攝生體例上葛洪主張掌控中庸之道。他在這段話的前麵引《仙經》曰:“攝生以不傷為本。”不傷生就是攝生。掌控中庸之道,就是為了不傷生。這個事理對我們當代人的保健攝生仍然具有首要的指導意義。一些報酬了尋求強身而大量活動、強力熬煉、應戰極限,或過分尋求營養、不需求地進補,不但無益並且有害。
四,攝生要保持好的心態,做到氣定神閒,寬泰自居,澹泊自守。不可訛詐,不跟人爭鬥。要積德,不要作歹。
攝生認識緣自對自我生命的珍惜,以是初期的攝生文明隻是範圍在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如天子(故初期攝生術著作都假托黃帝與素女、神仙的問答),因為社會財產窘蹙、貴賤差異,隻要頂真小我纔有珍惜生命的需求與講究攝生的能夠。到了魏晉期間就分歧了,門閥士族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職位,有了充沛的財產,在必然程度上擺脫了對皇權的全麵依靠,士族中的精英分子也開端認識到本身生命之寶貴了。前麵講過一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傷逝》:王長史病篤,寢臥燈下,轉麈尾視之,歎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劉尹臨殯,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慟絕。(濛彆傳曰:“濛以永和初卒,年三十九。沛國劉惔與濛至好,及卒,惔深悼之。雖友於之愛,不能過也。”)王濛臨死的感喟和劉惔的哀思,最能申明魏晉士族精英分子對生命的沉淪和對自我的珍惜。並且,這類對一己生命的沉淪與珍惜,在魏晉名流中並不但要一兩例,而是一種遍及的情感。正如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所表達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度量,晤言一室以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雖棄取萬殊,靜躁分歧,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儘。前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可見,攝生題目在士族精英分子中已經變成常常性的話題。而後,越來越多的人對它停止實際切磋,天然也有很多人付諸餬口的實際。如東晉的葛洪(284—約364年)也有一篇《攝生論》,粗心與嵇康差未幾,但遠不如嵇康深切,不過有些處所講得較細。上麵擇要先容幾點:一,攝生要除六害。六害是:一名利、二聲色、三貨財、四滋味、五佞妄、六沮嫉。這跟嵇康說的差未幾,但增加了“貨財”,以為蓄貨貪財也是對生命有害的。彆的“佞妄”“沮嫉”特彆概括了幾種負麵心機,比嵇康說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