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2頁/共7頁]

二,攝生要保全真氣。不耗損精氣神,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

三,攝生要重視飲食起居。不要久坐,不要久行,不要久視,不要久聽。不餓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身材要常常活動,但不要過分,吃東西要少一點,但不要到饑餓的程度。夏季的早上不要空肚,夏天的早晨不要飽食。早上不起太早,早晨也不睡太晚。

就是說,神仙有,但學不成,而淺顯人的生命不是定命,通過修煉能夠耽誤,達到幾百歲、千把數都是有能夠的。立了這個觀點做前提,嵇康接下去就談通過甚麼路子能夠達到攝生延壽的目標,用他本身的話講就是如何“導養得理,以儘性命”。嵇康提出了很多至今也冇有過期的首要觀點,簡括起來講,我以為首要有上麵幾點:一,形神相須。嵇康把人的生命分為形(物質的)、神(精力的)兩個部分,以為這兩個部分相互依存,不成分離,“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惜生不能苟惜,攝生不是苟養,這是講到攝生題目時必須特彆重視的題目。中國的傳統思惟特彆是儒家思惟,向來不把生命當作是至高無上的東西,大家間另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的東西。孔子以為仁、信都是比生命更高的代價,他說:“有殺生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也以為仁義品德是比生命更高的代價,他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所今後代文天祥臨死前在《絕命辭》中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儘,以是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現在而後,庶幾無愧!”為甚麼呢?因為生命歸根結底是有限的,活得好就多活幾年,天然是功德,值得尋求。但是,如果喪失了生命的意義,喪失了人所崇尚的品德代價,隻是偷生苟活,那麼多活幾年隻是增加了恥辱,有何意義呢?有甚麼值得尋求的呢?以是文天祥又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但可惜很多人就是想不透這個事理,“自古艱钜獨一死”,多少人在滅亡麵前不能對峙節操,臨難求生,不吝做叛變叛國之徒,最後還是不免一死。顏之推感慨說:“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激。”顏之推的上述觀點對我們明天談攝生仍然有主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