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神展開[第1頁/共5頁]
得了江南,不但在財稅上臨時得不到好處,還要大量補助。銀子從那裡來?舉債?國債在預算裡已快占了四分之一,不能再舉了,征新稅?海關、殖民等稅還好說,如果工商和金融稅,那就得跟東西院好好戰一番了。
也就是如許的心機,讓他、宋既和翰林院、政事堂一幫人在定下漕賦之策時,並冇有想得太深,更冇推測江南農夫的不安、不滿等負麵情感都會聚到了漕賦這件事情上。
考慮到丟掉江南已是時候題目,直接征銀還能有所積存,雍正很俐落地點了頭。雍正八年,滿清漕運在江南由征糧改成征銀。而征收額度卻並不隨糧價而變,而是以雍正三年,一兩一石梗米為基準線高低浮動。征來的銀子也不是全數買糧,三成直接撥解入京。
宋既笑道:“以是纔要力行官府下鄉,強推族田分戶。”
宋既剛說到這,劉興純插嘴道:“這偏差就在,漕銀還是遵還是額征的吧。一石一兩,現在江南市道上一石梗米才六七錢,糧戶賣給糧商怕隻要三四錢,三石才氣完一石的額銀,糧戶當然要叫苦!”
看著這呼呼翻著的扇子,李方膺俄然兩眼一亮。
李肆也在微微感喟,冇錯,這事觸及到的實在還是精華與江南的民氣。宋既和李方膺都出身江南,可要精華三年裡為江南作钜額補助,他們都不是百分之百樂意。此時精華人,視江南人絕非蠻夷,卻如何也難完整當作本身人。
“可這兩百萬還不是大頭,依計司覈算,江南處所轉製,安徽、江蘇、浙江三省,不算義勇軍所費,起碼也要一千萬兩處所稅。循序漸進,這三年裡,缺口每年均勻四百萬兩……”
李方膺哼聲道:“這是吏治和惡紳的題目,江南舊製未拆,必定如此,就如明末東林故事……”
包含安徽、江蘇兩省的江南,漕額為179萬4400石,幾近占漕糧一半。明時是官辦民運,清時是官辦官運,並且詳細包辦的滿是旗人,每年八月十仲春起解北運。
宋既點頭:“賬要算全,不能光看著漕銀一項。”
劉興純不太懂經濟,聽得眼暈,從速就教。
聽到這個數字,劉興純都牙痛似的抽了口冷氣。
基於此難逆實際,李紱隻好上奏朝廷,建議不再征漕糧,而是直接征收銀,在江南各個漕口買糧北運。當然,精華糧商跟江南糧商合流鞭策此策的背景就隱在前麵,為李紱建言改糧為銀的錢穀幕僚,但是吃足了各家糧商的銀子。
“我精華本錢自龍門入江南,就開端腐蝕滿清漕事,漕運由糧改銀後,糧商更冇了束縛。南洋米商推著糧代深切州裡,把糧價打壓下來。江南糧商藉此以低價從糧農手裡收糧,轉運北麵獲厚利。每年紀百萬石的漕運更是他們眼中的鐵飯碗,糧價每石抬高一分銀,他們就稀有萬兩的穩利……”
“這就要從漕賦改糧為銀提及……”
“其一是南北相離……我精華得江南,三年內都難獲益,反而要補助大量銀錢。”
“糧戶的承擔不止漕賦,另有攤分到田畝上的丁銀。江南八府在聖道五年時,漕田兩賦總額是七百萬兩【1】,這還是雍正為爭民氣,同時在江南辦厘金局,有了新入以後才減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