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神展開[第2頁/共5頁]
但最關頭的題目就浮出了水麵,那就是糧價太低。
劉興純和李方膺都同時點頭,這才熟諳到官府下鄉的首要性。不是說官府下鄉就能處理這題目,而是要處理這題目,就必須有深切州裡的官府。通過基層官府獲得更敏捷更精確的民情,通過基層官府管控糧商以各種不當手腕得利,冇有基層官府,朝廷在糧業上的各種調控法律也難以履行。
他和宋既、劉興純一向都在龍門,關於江南諸事,常日該已相同足足,現在還要作此問,明顯是對宋既的江南之策很有定見,包含漕賦,是以要在李肆麵前開口辯難。
李方膺擁戴道:“江南初定,百廢待新,漕銀不免也在道理當中,可舊額都不改,這就失之生硬了。”
精華一國現在正飛速生長,當局不但要大辦基建,還要主導投資,國入雖豐,倒是年年赤字。本年能打這一仗,還是事前在財務上埋了線,並且舉了兩千萬钜債。
聽到這個數字,劉興純都牙痛似的抽了口冷氣。
這個題目就比較嚴峻了,李肆都冇當真留意過,心中也是一震。當年他曾經以“殖民江南”統稱精華的江南攻略,現在江南到手,精華本錢也穩穩紮根江南,卻生出了諸多壞處,看來還真是朝前多走了半步,比方有成描述的跡象,這就是分寸題目。
“藉著南北局勢,精華本錢雖占了江南,代替了滿清皇商官商,無益於江南民人一麵,但因無官府這層皮麵,害民一麵也顯了出來,特彆是在糧業上,漕賦尤重。”
“江南兩省漕銀正額三百萬兩,對我精華國庫而言不算多,就算減免一半,對江南糧戶而言,也不覺有大寬鬆。”
本年,也就是雍正十年的七八月間,南北局勢已經明朗,滿清的漕運體係也轟然崩塌。漕運總督衙門裁撤,漕運旗丁北歸。但崩塌的隻是官運體係,江南本地征收漕銀的官辦體係被精華官府領受下來,實際包辦運輸的漕船人戶被精華本錢領受下來。江南行營以發放答應證的體例辦理漕事,漕運在大要上並無大變,但內裡的運轉機製卻已完整分歧。
宋既正談得出神,哪顧得上天子的感受。
三人在江南行事角度分歧,層麵不一,有分歧是必定的,李肆留在龍門,就是要統合各方定見。
看著這呼呼翻著的扇子,李方膺俄然兩眼一亮。
“糧戶的承擔不止漕賦,另有攤分到田畝上的丁銀。江南八府在聖道五年時,漕田兩賦總額是七百萬兩【1】,這還是雍正為爭民氣,同時在江南辦厘金局,有了新入以後才減下來的。”
宋既剛說到這,劉興純插嘴道:“這偏差就在,漕銀還是遵還是額征的吧。一石一兩,現在江南市道上一石梗米才六七錢,糧戶賣給糧商怕隻要三四錢,三石才氣完一石的額銀,糧戶當然要叫苦!”
宋既點頭,接著又點頭:“糧價是其一,稍後再談,總括而言,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