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德為道華[第1頁/共2頁]
如是妙心三昧,統統眾生,無不有也,得此三昧,眾生即非眾生,亦無人間,亦無眾生,無相可尋,亦觀統統相,何故故?以其無端,而觀眾有,以離有無端,而觀見有無,統統有無,在自心中,統統始終,在無始終內,統統所知,儘出於無知。
若體味冇法之法,乃為曉得,曉得已後,尚須證明其道,比方汝今知其冇法之法,信為實說,汝當如何令人信知此法?汝自知已,尚須自證,證其法於心,明其法於意,會其義於慧,了其義於智,成其法於身,立其法於行,身心有相,歸無相身心,以其無相,合其有相,自見身心,有無之相,自明自住,非有冇法,自了自證,無實無虛,於此法義,正住正持,因而乃生統統便利遊戲。
影非人身,德非道身,尋影見人,修德見道,如是罷了,統統諸法,皆以此為本,莫丟失亂心妄圖中。
華雖不實,而有相因,其因在虛,若無無相之道,則無有相之德,是故凡統統相,不離無相,見有相而不知其無,便是迷盲,見其相而知其所生,知其來處,名為曉得,不知其所來,不知其所往,名為不曉得。
有生不離無生,有道不離無道。
應以罪身常懺悔,德行常現心頭音。
欲成大道,先退私心,欲退私心,先要滿足,滿足性成,仁厚德成,厚德成時,無慾心明,無慾心者,非離欲心也,離欲者,闊彆於欲,無慾者,諸欲不染,若闊彆於欲,如何有染與不染之不同?是故無慾者,雖住欲天下而心無慾染,名為清淨心,亦有平埋頭。
人間眾生,非論人或非人,或窮戶或侯王,得其一者,長生而不殆,以其歸道性故,眾生統統行動,統統情性皆因道性生,而其身心,皆不依一性而運,是故離道而失德,是故說,歸一者得道,何故然哉,證其道華,窺道真容,一性不轉,自性成真,住真成道,不難堪也。
其所喻者尚不實,何況所欲譬說者,
統統眾生,或生或死,皆不離道,天國眾生,亦不離道,大眠久寐,亦與道同,隻因身心,不發覺之,非道遠人,民氣自昧罷了,丙申年四月初三記之,徹夜達旦,心神恍忽,偶爾有感,不知所雲。
頌:
諸法有二,一名常,二名無常,而正法非一非二,非常非無常,大道亦此,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天工巧手,難作無相之像,博學聰明,難辯無言之論,諸天妙聲,難唱無音之樂,夫至道者,統統難行能行,統統難作能作,統統難見能見,統統難言能言,統統難成能成,至道者,至德者也。
功德福德,皆是修德,修性修命,皆不離德,統統法以此華為門,儘此華本,至於光亮,光彩一體,無有分袂,華影渙散,光不擺盪,人間萬變皆華影動,非虛空動搖。
頌:
有無從道而生,而道從何而生?若道有所生,即有起時,即有初始,有初始即有閉幕,若道有始終,則道非恒性,道若非恒,有生有滅,無有是處,不成得也,大道恒常,非有非無,非起非滅,統統起滅有無,因道而生,統統存亡始終之事,因道性而化,統統有,統統無,皆道之華也,皆德也,此德古時名之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