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慎行論第二[第2頁/共4頁]
二曰: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故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則不知,不知趨利。趨利固不成必也。公孫鞅、鄭平、續經、公孫竭是已。以義動則無曠事矣,人臣與人臣謀為奸,猶或與之,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為義,其孰不與者?非獨其臣也,天下皆且與之。
五曰: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聖,觀於《春秋》,自魯隱公乃至哀公十有二世,其以是得之,以是失之,其術一也: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極卑極賤,極遠極勞。虞用宮之奇、吳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國者,雖至於今存可也。則是國可壽也。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肯之;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
四曰:先王所惡,無惡於不成知。不成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伉儷之際敗矣。十際皆敗,亂莫大焉。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多勇者則為製耳矣。不成知,則知無安君、無樂親矣,無榮兄、無親朋、無尊夫矣。
公孫鞅之於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責,非攻無以。於是為秦將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將而當之。公孫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令人謂公子卬曰:“凡所為遊而欲貴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將,魏令公子當之,豈且忍相與戰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請亦言之主,而皆罷軍。”於是將歸矣,令人謂公子曰:“歸未偶然相見,願與公子坐而相去彆也。”公子曰:“諾。”魏吏爭之曰:“不成。”公子不聽,遂相與坐。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孫鞅以其私屬與母歸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故士自行不成不審也。
作者:呂不韋
察傳
人之所乘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世之以是賢君子者,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孔子卜,得賁。孔子曰:“不吉。”子貢曰:“夫賁亦好矣,何謂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賁又何好乎?”故賢者所惡於物,無惡於無處。
晉人慾攻鄭,令叔向聘焉,視其有人與無人。子產為之詩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叔向歸曰:“鄭有人,子產在焉,不成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成攻也。”晉人乃輟攻鄭。孔子曰:“《詩》雲:‘無競惟人。’子產一稱而鄭國免。”
六曰:夫得言不成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以是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