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淺論我國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曆程[第2頁/共5頁]
初期的收集文學還不具有完整的運營形式,它還是一塊文學聖地,以本性化的文學作品為主。這使得初期的收集寫手們賺足了名譽卻冇法獲得充足的收益,是以他們紛繁轉戰傳統文學,在傳統文學平分得一杯羹。
三是政策影響。2004年國度播送電影電視總局建立電視劇辦理司,賣力電視劇各方麵的辦理事情。2005年被定為“實際題材創作年”,通過嚴格節製汗青劇、時裝劇的審批,進步實際題材立項比例,為打造實際題材的佳構力作締造政策和言論環境。2007年被定為“電視劇質量年”,廣電總局要求從仲春份起的起碼八個月時候內,統統上星頻道在黃金時段一概播出主旋律電視劇。廣電總局的一係列檔案的出台,都從側麵打壓了言情劇、時裝劇等一係列收集文學的熱點作品,這使得收集文學的影視改編之路更加困難。
(一)嘗試期
對於收集文學的定義,海內有多種說法。先前有所謂的五種版本:“收集東西版”、“時髦瀏覽版”、“收集渣滓版”、“收集藝術版”和“連絡版”。2004年,在長沙召開的第一屆收集文學研討會上,與會的學者對於收集文學的定義達成了共鳴,提出了“層麵定義法”:“廣義的收集文學是指經電子化措置後統統網上的文學作品,即凡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文學都是收集文學,這類收集文學同傳統文學僅僅隻要媒介和傳播體例的辨彆;從中觀層麵上看,收集文學是指公佈於互聯網上的原創文學,即用電腦創作、在互聯網上首發的文學作品,這個層麵的收集文學不但有媒介載體的分歧,另有了創作體例、作者身份和文學體製上的諸多竄改;從狹義上說,最能表現收集文學賦性的是收集超文字鏈接和多媒體製作的作品,這類作品具有收集的依靠性、延長性和網民互動性等特性,不能下載出版做媒介轉換,一旦分開了收集它就不能儲存。”這一說法,不但正肯定義了收集文學,還了了了收集文學辨彆於傳統文學的特性。
收集文學與影視財產的初次勝利聯手,當屬2010年上映的電影《杜拉拉昇職記》。該電影改編自李可的同名小說。該片以1500萬本錢拿下了超越1.2億的票房,成為2010年最大的票房“黑馬”之一。電影《杜拉拉昇職記》的勝利大大鞭策了收集文學與影視的“聯婚”。另有改編自收集小說《未央·沉浮》的電視劇《美民氣計》、改編自《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的電視劇《和空姐一起的日子》以及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佳期如夢》與《泡沫之夏》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而隨後的2011年,跟著《宮》、《失戀33天》、《各處烽火》、《步步驚心》、《錢多多嫁人記》、《後宮·甄嬛傳》、《裸婚期間》、《白蛇傳說》、《傾世皇妃》、《千山暮雪》等一係列收集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的熱映,呈現了收集文學改編影視的高潮。